“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
来源:常见问题    发布时间:2024-08-13 18:16:11

  河南省委宣传部召开“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

  发布内容:介绍和解读我省文化旅游部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快速推进文旅行业高水平发展的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高度,明白准确地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大任务,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系列主题第九场新闻发布会,很高兴邀请到省文化和旅游厅负责同志出席,向大家重点介绍我省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文化思想,深入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不断推动“文旅文创成支柱”的有关工作情况,并回答媒体关注的问题。

  大家上午好!首先,我代表省文化和旅游厅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河南文化和旅游发展的媒体朋友及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文化和旅游一头连着“国之大者”,一头连着“人间烟火”,是关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命题,日益成为扩内需的主力军、促消费的主引擎、拼经济的主战场,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篇章。一年多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文化和旅游系统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文化思想,深入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全面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加快建设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中心、世界文化旅游胜地,不断推动“文旅文创成支柱”。下面,我向大家作简要介绍。

  一、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讲好“河南里的中华文明故事”。习去年10月28日视察殷墟遗址并首次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河南打造中华文明连绵不断的探源地、实证地、体验地提供了根本遵循。聚焦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偃师二里头都邑多网格式布局”等3个项目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郑州商城等3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挂牌,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重塑性改革取得标志性成果,夏商文明考古研究中心加快建设。聚焦“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主题,发布首批6条文物主题游径、9条主题旅游线个国家宣发“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成功举办“欢乐春节—全球活动启动仪式”、中国(郑州)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世界大河文明论坛、世界古都论坛、世界研学旅游大会、2023全省文旅文创发展大会、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等大型节庆活动。截至目前,“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线亿人次,老家河南、天下黄河、华夏古都、中国功夫等中华文化超级IP的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吸引慢慢的变多的海内外游客在行走河南中触摸历史、感知文明、滋养精神、读懂中国。

  二、实施“文化和旅游赋能城乡发展计划”,推动“老家河南换新颜”。一方面,坚持“创意驱动、美学引领、艺术点亮”,推进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率先发布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标准,联合省乡村振兴局等部门为40个村拨付3.2亿元资金。创新开展“非遗点亮老家河南”乡村营造行动,成功打造140个非遗创意空间。持续开展民宿“走县进村”行动,培育“红旗渠人家”等200余个民宿品牌,打造修武云台山等30余处民宿集群,全省2461家民宿今年暑期入住率超92%。光山“文产特派员制度”、栾川“百村千宿”等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经验模式在全国叫响。另一方面,坚持“内容为王、场景至上、运营导向”,推进文化和旅游赋能城市更新。洛阳坚持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移动端传播,推动应天门、洛邑古城等穿越千年的“大遗址”变身为时尚亮丽的“主舞台”,跻身全国文旅“顶流”。郑州油脂化学厂、瑞光印刷厂等工业遗址华丽转身为文创园区、网红地标,实现了老城区的蝶变升级。开封、安阳、信阳等地下大力气推进标志性城市文旅项目,探索走出了文化和旅游赋能城市更新的发展路径。

  三、开展“文化和旅游消费提振专项行动”,实现以“文旅兴”促“百业旺”。抢抓疫后文旅复苏机遇,出台文旅促消费“政策包”,打出“引客入豫”组合拳,推动文旅市场持续回暖,带动经济社会全面向好。全省认定12个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县,推出100个文旅消费新场景,建成58个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开展避暑、康养、露营、夜游、演艺、美食6大类863项文旅消费活动,累计举办大型演唱会、音乐节等近5000场演出,做到“季季有主题、月月有活动、周周有精彩、天天有场景”。统筹各地拿出“真金白银”,累计发放上亿元文旅专项消费券、6000余万元“引客入豫”补贴、1200万元文旅消费示范县奖励,引导320余家A级旅游景区推出门票减免政策,强力激活文旅消费市场。今年1-10月份,全省接待游客8.82亿人次,旅游收入8377.97亿元,分别为去年同期的 203.39%、265.77%和2019年同期的111.87%、101.09%,为全省经济恢复性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全省文化和旅游消费强劲复苏的态势正在加速向产业链上下游传导,促进住宿、餐饮、购物等接触型消费明显回暖,拉动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运输业实现大幅度增长。

  四、推进“艺术和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工程”,构建“百姓身边的文化生活圈”。一方面,艺术创作展演精彩纷呈。组建河南大学河南戏剧艺术学院、郑州大学河南音乐学院,聘任领军人物担任院长。创作推出豫剧《大河安澜》、曲剧《鲁镇》、交响音诗《红旗渠》等舞台艺术精品,展现“文艺豫军”力量。举办第五届中国杂技艺术节、第七届中国诗歌节、第五届豫剧艺术节、2023年河南省“艺术点亮演出季”、2023年“黄河之声”系列音乐会等赛事展演活动,扩大河南“艺术声量”。组织“舞台艺术送基层”“中原文化大舞台”等文化惠民演出2万余场,让人民群众共享艺术发展成果。另一方面,公共文化服务不断下沉。积极地推进省博物馆群、省美术馆新馆、省非遗馆等重点项目。颁布实施《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促进条例》。举办2023年中国图书馆年会等大型展会,开展艺术广场舞等10大类30余万场“惠民文化节”活动。启动全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赛(遴选129个优秀作品)。全省评定159个图书馆,注册8434家乡村文化合作社,建成1200余个城市书房、3000多个文化驿站等新型空间。持续推进“智慧图书馆”“公共文化云”等数字化工程。

  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2021年是“谋划年”,2022年是“起步年”,2023年是“推进年”,2024年是“突破年”。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习文化思想,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锚定“文旅文创成支柱”战略目标,坚持“创意驱动、科技赋能、项目支撑、跨界融合”,全力实现“文旅融合看河南”,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河南实践作出文旅新贡献。

  谢谢黄厅长全面详实的介绍!接下来,欢迎记者朋友就本场新闻发布会关注的内容做提问。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

  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以来,全省上下锚定文旅文创成支柱战略目标,想了解一下,我省文旅产业在落实文旅文创融合战略方面都取得了哪些成效和突破?谢谢。

  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党的二十大以来,全省文化和旅游系统从培育市场主体、推动集聚发展、创新业态产品、释放消费潜力等方面入手,加快推进文旅产业恢复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项目建设推重点。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抓手,谋划建设省重点文旅项目147个、总投资4516亿元,1—10月份共完成投资1214亿元,占年度投资目标的93 %。渑池仰韶村、偃师二里头、郑州商城3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开园迎客,舞阳贾湖遗址博物馆、安阳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邓州宋金古街遗址保护展示工程陆续建成,郑州海昌海洋旅游度假区、清明上河园三期等文旅地标性项目相继开放,万达文旅小镇、方特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园等一批重点文旅项目快速推进,项目引领带动成效显著。

  二是新兴业态成热点。全面发展沉浸式旅游演艺、剧本娱乐等新兴文化产业。《穿越德化街》《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大宋·东京梦华》《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等4个项目入选全国旅游演艺精品名录,数量居全国前列。建设洛阳剧本娱乐产业总部经济园区,培育“洛阳卡卡”“FB”两家全国剧本杀头部企业、近60家不同规模的剧本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发展剧本娱乐全产业链经济。围绕“聚焦一条线,突破四座城,点亮N颗星”,全力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研学旅行品牌体系,落实研学旅行奖补机制,举办世界研学旅游大会,发布河南十大研学旅行精品线路,暑期研学旅行人次再创新高。

  三是乡创赋能聚焦点。我省在全国率先试点推行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形成“政府+群众+资本+特派员”多轮驱动的文产特派模式,打造乡创乡建的“河南样本”,文化和旅游部在光山县召开现场会进行全国推广。会同省乡村振兴局制定《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等级划分与评判标准》,建立项目资金通道,首批认定 40 个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光山、修武、栾川等被确定为国家级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地区,命名24家河南省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县(市、区)。

  四是文旅消费引爆点。全面释放消费潜力,命名12家河南省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县(市、区),并给予每个示范县100万奖补资金。现有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数量9家,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45家,全省一批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场所被点亮,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规模持续扩大,文化和旅游产业在稳经济、促消费所发挥的作用更加凸显。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聚焦重点任务,从供需两端综合发力,坚持文旅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旅产业深层次地融合、实施文旅消费促进计划、推动文化产业园区提质发展,围绕“创新创意创造”做文章、下功夫,不断打造“爆款”,把“破圈”思路创意运用到数字化提质、文化IP再造、创造新业态等工作中去,打造“常态化破圈”的文化河南形象,全面推动河南文化和旅游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谢谢。

  近年来,河南文旅频频出圈,文化和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与影响力持续提升,请问河南在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文旅品牌,激发文旅发展活力、消费潜力方面,都开展了哪些工作?下步还有什么思路和举措?谢谢。

  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省委提出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构建“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体系,为我省文化和旅游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找到了路径。我们围绕服务推动文旅文创融合战略落实落地,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宣传营销推广,强化矩阵式、一体化传播,不断推动“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形象出圈出彩、深入人心。

  一是主流媒体引领发声。持续在中央电视台投放河南文旅形象广告宣传,与新华社、人民网权威媒体合作,着力提升河南旅游目的地形象;在河南日报开设相关专题、专栏,与河南卫视合作推动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持续“出圈”。二是“三进三上”立体宣传。在郑州机场、高铁站、高速路口、星级酒店等文旅活动空间和场所,投放文旅宣传资料,设立展示长廊,构建全景、全时、全要素的大宣传格局,品牌形象“铺天盖地”,全方位覆盖。三是移动端传播全网共振。强化与抖音、新浪微博、小红书等网络站点平台合作,吸引年轻人通过社会化媒体“种草”。如洛阳,借全省文旅大会的东风,“汉服热”持续升温、全城剧本杀掀起“穿越”风潮、“博物馆奇妙夜”网上海量“圈粉”,全市1-10月份累计接待游客1.25亿人次,旅游总收入982.93亿元,可以说,宣传推介“流量”逐步转化为消费“增量”。

  一是大IP活动带火中原文化。先后举办了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世界古都论坛、世界大河文明论坛、诗歌文化节等重大文旅活动,向世界展现中原文化魅力,传递中华文化自信,带动大河文明之旅、华夏古都之旅、中华文字之旅、早期中国之旅等专题旅游热潮。二是特色节会添彩四季河南。全省各地立足特色资源,持续打造、成功培育出“洛阳牡丹文化节”“焦作云台山文化旅游节”“三门峡黄河文化旅游节”“信阳茶文化节”“禹州钧瓷文化旅游节”等一批靓丽的节会名片,以“节会”为媒,邀约八方游客游览四季河南。今年开封菊花文化节期间,开封全市接待量933.77万人次,实现文旅综合收入67.23亿元。三是文旅大集点亮美好生活。在全省推出美好生活露营季、老家河南百城千味美食季、百家博物馆展览季、艺术点亮演出季和全国红色旅游推广周等系列活动,让“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文旅品牌更具烟火气息、生活味道,更加可知可感、可亲可近。

  一是串珠成线全省文旅文创发展大会期间推出“华夏文明探源之旅”“老家河南寻根之旅”等9条主题旅游线路;推出“四季河南”、“跟着诗词看河南”“博物馆之旅”等特色主题线路,着力培育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满足游客多样化旅游需求。二是培育新产品,擦亮文旅消费名片。发布100家文旅消费新场景,100家露营基地,加大对文旅新产品的培育和打造。鼓励A级景区创新场景,贴息贷款补贴达1.2亿元。洛邑古城等沉浸式体验场所叫好叫座,以“只有河南”为代表的文化消费名片、银基文旅为代表的亲子消费名片越擦越亮,三门峡天鹅湖国际旅游度假区、5A级景区鸡公山等新文旅产品不断涌现,云台山、老君山等传统景区推出新玩法、带来新体验,魅力不减,迸发新活力。三是强力引客入豫,多城联动营销。针对粤港澳大湾区客源市场,在广州、深圳、珠海推出航空旅游服务产品,全省100多家景区推出机票即门票的活动;针对长三角地区,在上海和苏州举办河南文化旅游服务产品推广月;针对京津冀,推广乘高铁游河南产品;针对山东、江苏、湖北、陕西和山西周边客源市场,组织并且开展百万游客互送、景区联游等活动;累计奖励资金6000余万,对全省旅游企业“引客入豫”专列、包机实施配套奖励,吸引万人搭载50多架云南包机陆续进入河南,为激发文旅消费潜力、促进全省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入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加快构建“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体系,将“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打造成高识别、全方位、多场景、跨领域的国际知名文化旅游品牌,以“线上读带动线下行”为重要路径,逐步优化文化旅游服务产品供给,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特色化、多层次旅游需求,激发文旅市场消费活力,带动河南文旅经济高质量蒸蒸日上。谢谢!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优秀作品;要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想了解一下,河南在推动文化艺术事业发展、保障群众文化权益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谢谢。

  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党的二十大以来,我们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扛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结合我省文旅文创融合战略要求,繁荣文化事业、助推文旅产业。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创演高水平文艺精品。豫剧《大河安澜》参加全国汇演获得高度评价,民族歌剧《银杏树下》亮相第五届中国歌剧节并荣获优秀剧目奖。越调《华佗》、豫剧《张良》获得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立项资助。话剧《天空,还是那片天空!》、曲剧《雪绒花开》等一批优秀剧目立上舞台。方言话剧《老家》、京剧《大河奔流》等新创剧目顺利开排,保持了我省艺术创作良好发展形态趋势。提供高品质文化服务。全面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出台25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依托166个图书馆、208个文化馆、400个博物馆以及5万多个乡村文化机构提供公益性文化服务,每年服务1.2亿人次。在今年开展的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中,获评一二三等级图书馆159个,其中,一级图书馆68个,分别比上次评估定级增长10%、48%。举办高规格文化活动。成功举办第七届中国诗歌节,开展“黄河诗会”“诗歌快闪”“诗歌大讲堂”等75项丰富多彩的诗歌主题活动,发布《诗经》、汉魏歌赋、唐诗、宋词4条诗歌主题旅游线亿多人次。成功举办第五届豫剧艺术节暨“致敬香玉”系列活动,9个省区30家院团的26场优秀剧目展演深受欢迎,吸引线万人次观看。高规格举办纪念常香玉先生诞辰100周年座谈会。首次推出8位豫剧表演艺术传承英才。成功举办2023全国图书馆年会暨中国图书馆展览会,107家单位参展,2000余名业界代表参会,4.9万人观展,主题文创产品受到热捧。

  打造新品牌,联合省委宣传部组织“黄河之声”系列音乐会,包括“国庆演出季”21 场,“常态惠民演出”65场,整合演出资源,把“专业演出”和“群众活动”相结合,“艺术普及教育”和“学校美育教育”相结合,突出省市联动、院团高校互动,把高雅艺术送到群众身边。建设新空间,在城乡人群集聚地集中打造基层文化空间、公共阅读空间、美丽乡村文化空间、商圈文化空间、文博艺术空间、跨界文化空间等6大类新型公共文化空间3000多个,为群众提供更多家门口的好去处。拓展新阵地,上线“文化豫约”数字文化服务平台。近两年来,注册用户达到236万,发布活动5万余场,累计开展直播3800多场。探索新机制。积极地推进省直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推动组建郑州大学河南音乐学院、河南大学河南戏剧艺术学院,实现讲台舞台互融、名师名家互通、学员演员互促,为文艺事业发展增添新动力。在全省推行了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成率达到80%以上,把县以上的优质文化资源下沉到基层乡村、社区。

  组建乡村文化合作社贴近基层实际。依托当地文化能人和本土资源,全省注册乡村文化合作社近万家,社员11万人,有效激发了乡村文化创造活力,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文化队伍。开展“舞台艺术送基层”“中原文化大舞台”等活动注重实效。两项活动有效覆盖乡村、城镇居民,提供惠民演出2万余场。2023年“艺术点亮演出季”活动,高品质、低票价,丰富了青年学生暑期生活。组织“惠民文化节”活动让群众得到实惠。我们连续两年开展覆盖全省、贯穿全年的“惠民文化节”,每年组织艺术广场舞、群众合唱等10大类活动30万场,其中广场舞大赛参演群众达18万人,群众合唱活动参演人员突破30万人,受众达1亿多人次。

  在工作实践中,我们深切感受到,文化是推进建设现代化河南的优势所在,实现“两个确保”,离不开文化繁荣兴盛。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文化思想,勇于担当新的文化使命,坚持“事业与产业融合”的工作理念,构建“城市与乡村一体”的服务格局,丰富“政府与市场互补”的产品供给,用活“线上与线下并举”的服务手段,加强文艺精品创作,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把公共文化设施建到群众家门口,把活动送到心坎上,让人民群众生活有“烟火气”,更有“文化味儿”,为现代化河南建设提供更为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谢谢大家!

  我们看到,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慢慢的受到重视,从过去“养在深闺人未识”到现在广为人知,民间传统文化重回大众视野,一些非遗技艺和作品受到追捧。请问,我省目前非遗保护工作详细情况如何?针对部分非遗“有说头、没看头”“只能远观”的问题或现象,下步文旅部门有哪些考虑?谢谢。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中最富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和最宝贵的共同财富,承载着人类的智慧、人类历史的文明与辉煌。多年来,我省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发展,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一定成效,非遗社会影响力不断的提高。重点包括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建立完善基础保护工作体系。一是健全法律和法规制度。自2014年颁布《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明确并逐渐完备传承人、资金等管理办法,出台系列纲领性文件,非遗保护工作制度化、法治化水平持续提升。二是完善非遗保护名录体系。截至目前,认定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万余项,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25个,省级1030个;认定各级代表性传承人1万多人,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26名,省级1147名。4个项目入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其中,太极拳由我省牵头申报,于2020年“申遗”成功;2022年,“信阳毛尖茶制作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参与“中国传统茶制作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联合申报,成为中国第43项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全省设立8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中,2个入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数量居全国前列。三是建立非遗保护机制。联合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等19家单位建立省非遗保护联席会议制度,推动非遗保护形成合力,省财政近三年投入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约1.2亿元。

  二、推动非遗在创造中转化。一是持续推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我省目前有非遗工坊(含非遗扶贫工坊)213个,其中有64个纳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库。文旅部和乡村振兴局共同公布的66个非遗工坊典型案例中,我省有5个入选,居全国首位。二是实施“非遗点亮计划”。引入国内优质团队,先后在我省15个乡村(古镇、景区)挖掘非遗内涵,活化利用非遗资源,开展乡村营造活动,共落地140个非遗空间、149项非遗文创,探索出推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河南经验”,成为非遗助力乡村振兴试点省份。三是举办“非遗购物节”。打通从生产到销售的“最后一公里”,2023年活动覆盖超2000家非遗店铺,销售额破1亿元。

  三、推动非遗在创新中发展。一是广泛传播非遗声音。先后组织100多个非遗项目和300多名传承人参加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新疆是个好地方”对口援疆19省市非遗展等全国性展览展会,展示河南非遗魅力;二是激发传承活力。创新举办2022河南“寻找非遗新青年”活动,挖掘培育青年传承人群,带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三是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支持景区、场馆打造“非遗里的河南”常设展等,非遗被“活化”为可看可感、可亲可爱的产品及体验场景,成为文旅消费的“新秀”,群众欢迎的潮流。

  非遗源于生活,“出圈”亦是回归。我们将持续做好非遗的挖掘、保护、展示和传播,推动非遗“飞入寻常百姓家”,融入当代生活、发挥当代功用,焕发新的活力、绽放更加迷人的光彩!谢谢。

  谢谢各位发布人!今天的现场提问先到这里,如果记者朋友还有别的关注的问题,可以在发布会后,与省文化和旅游厅联系,进一步采访了解。

  媒体朋友们,习强调,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这为我们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此,希望新闻媒体的朋友持续关注和支持河南文化和旅游工作,全景式、多角度宣传展示我省深入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全面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举措成效,讲好老家河南文旅文创融合发展的生动故事,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凝聚力量!



上一篇:第七届40人智能照明论坛2024开放会议及核心成员闭门会议在惠州成功举办 下一篇:国务院新闻办就《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
推荐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