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塑旅,让旅游更有“诗”意,以旅彰文,让文化更好地走向“远方”。《旅游文化学》作为旅游学与文化学深度耦合的学科,在推动文旅深层次地融合发展,并进而解决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的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问题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
《旅游文化学》现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同时也是学校的通识选修课程。课程主要涵盖旅游文化基础理论、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旅游介体文化、旅游跨文化交流与冲突、文旅新时代下的特色旅游文化六个教学板块。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仅可以丰富学生对文化和旅游的多元认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而且有助于激发其书生意气,厚植家国情怀,达到在“诗与远方”课堂中铸魂育人的目的。
团队成员均为员或民进会员,政治素质过硬,在教改推进过程中,引入“党支部+教研工作坊”模式,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团队5名核心成员均具有博士学位,4名成员具有高级/副高级职称,整体业务能力精湛,教导学生的经验丰富。团队成员学科背景丰富,涵盖旅游、历史、文艺、企管等领域,这为课程跨学科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认真落实集体备课制度。将集体备课工作制度化,每月至少进行一次集体备课会;备课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每次由一位主备人主持会议;每学期在内部备课基础上,会以腾讯会议、微信群的形式邀请企业实践导师参与备课;备课内容涉及教改探索、课堂教学、平台使用、教学评价、思政挖掘等内容。
持续推进“双师型”队伍建设。主要举措包括校企合作、社会服务、地方挂职等。文旅产业学院与深圳奥雅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省文旅集团等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合作探索“双兼双聘双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模式。小组成员具有较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服务能力,个别成员入选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精品旅游智库专家、中国旅游景区协会智库专家、山东省文化、旅游、文物科研专家库专家等。邢楠楠教授曾担任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一职,任职期间工作表现突出。
高频度参加相关教育培训。近年来课程小组成员参加了诸如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培训、全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专题培训、文化和旅游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国家艺术基金)、清华大学“立德树人 改革创新”研究生导师能力提升研修等高水平的教育培训,通过参加培训,提高了教学水平,创新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从旅游的人间烟火到文化的家国天下,从充满真善美的“中国故事”到各国文明的交流互鉴,从天人合一的审美旨趣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旅游文化学》显现出天然的课程思政优势。为了充分的发挥《旅游文化学》在立德树人方面的关键作用,课程团队自2020年开始深耕课程思政建设。
课程团队围绕着“国之大者、民之关切”的理念深挖课程思政,不管是满足人民旅游需求,保护与传承中华文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还是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构建世界旅游共同体,促进旅游致富,加强各国民间交流,均胸怀“国之大者”,情系“民之关切”。
坚持实事求是,并非每一章、每一节都要体系化、系统化地进行德育教育活动,也不是每堂课都要教条地安排思政内容。坚持“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结合行业发展新态势和研究新成果,及时作出调整课程思政内容和方式,促进思政素养与专业素养的深层次地融合。坚持家国天下与人间烟火的统一,旅游文化思政要有人文,有书香气,有家国情怀,也要有烟火气,因为烟火最抚凡人心,烟火体现人民性。
以智育教育为主线设计各个章节的关键知识点和流程,在此基础上结合智育教育的内容和特点,选择恰当的思政元素,构建“润物细无声”式的渗透式教学内容体系。融入的环节包括课前融入、课中融入和课后融入。融入的方式包括契约、问题、故事、作品、案例分析、经典赏析、社会真实事件等。
2019年开始探索《旅游文化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截止目前已完整运行近五个学期,参与学生近300人。课程团队主要围绕着以下四个方面做了混合式教学改革。
课前以线上学习为主,根据课程任务要求进行个人和小组学习。课中包括课堂讲授和课堂翻转,讲授重前沿、行业和思政,课堂翻转包括成果分享、课堂讨论、小组辩论等。课后利用互联网学群进行交流答疑。
针对复合型人才教育培训要求,围绕着“文旅+”实现内容的跨学科融合,通过专家讲座、学科交流等实现跨界教学,通过拓展阅读、项目训练、学科竞赛实现跨学科学习与合作。
设计线上基础知识、学术前沿和行业发展新动态、专题项目训练三个教学模块,分别聚焦知识、论点和探究,基于多元能力立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依托校企合作、产学研联盟等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打造高校教师、行业导师和学生为一体的育人平台。实践教学内容有情景模拟案例讨论、校外当地考验查证、文旅政企专家讲座、文旅学科竞赛等。
课程考核兼顾过程与结果、线上线下、小组与个人,教师考核与学生互评相结合,分阶段、多维度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提高过程和能力考核的比重。总成绩(100%)=慕课成绩(30%)+过程成绩(30%)+期末成绩(40%)(成绩分布详见表1)。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为扎实,综合素养得到普遍提升,专业认同感和职业责任感显著提升。学生对课程整体满意度高,学生对课程团队的平均评教成绩达到98.8分以上。学校同行高度认可该课程,学校对该课程给予优秀认定。
课程团队主持和参与省级教改课题5项,编写山东省本科高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课程思政优秀案例1项,荣获省级教学奖励1项,指导学生获得2023年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优秀奖1项,指导学生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万名旅游英才计划2项,指导学生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大学生团队实践扶持培养项目1项。
针对其他高校和社会学习者,该课程采用了共享式+开放式教学,线余万次,有几十所院校使用了本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