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装置艺术展的创作以真实新闻为原型,选取了五个人物的故事,他们之中有在苏州为暴雨中的残疾流浪者撑伞的女孩,有在河北沙漠荒滩中植树的一对老哥,有在贵州大山中为一群失学孩子支教的女大学生,有在地震中支援灾区的一群志愿者,有在山东扶着老人过马路的女孩。
此次装置艺术展通过讲述平凡人的故事,展现他们面对需要帮助的群体时所做出的不平凡举动。
这些装置的形式来源于中国灯笼。可口可乐用一种充满民间传统文化色彩的艺术形式,还原了主人公的故事。
最神奇的是,这些装置里装备有热感应触发器,当有人靠近的时候,装置就会像灯笼一样发光,靠近的人越多,装置就会越亮,此次装置艺术吸引了许多人的关注与参与,同时配合社交媒体上短视频的传播,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慢慢的提升和发展,互动装置艺术也成为了品牌在传播中追求的一种创新方式。
互动装置艺术是指能够充分的利用包括影像、音响、光电、动力、电脑控制等现代技术和设备、手段等在内的综合媒介;它能够为参与者带来视觉、听觉、触觉、心理乃至生理上的全方位体验。
品牌在利用互动装置艺术进行传播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与消费者之间的更好的沟通,消除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陌生感,在娱乐化和创意性的传播中吸引消费的人广泛去参加了,形成在社会化媒体上的热议话题,进而达到传播效果。
可口可乐在此次装置艺术展中所塑造的人物,都是来自于真实的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人物;这些人都十分平凡,但都充满了社会正能量。可口可乐将这些人与“光”联系起来,希望用真人真事来照亮人的内心,用善意的“光”来照亮世界,以此来传达“在乎”的品牌理念。
以真实故事为原型能够从情感上触动消费者的内心,让人在情感层面对品牌的价值理念产生认同。可口可乐选取的小人物都是代表着“真、善、美”的普世价值观,冲淡了浓厚的商业性营销色彩,更加偏重于艺术性和社会性,更容易直达消费者内心,获得品牌的价值共鸣。
可口可乐与中国艺术家解勇所合作的装置艺术,灵感取自于中国灯笼,采用了一种传统的文化艺术表达形式,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这也是可口可乐一直以来坚持本土化策略的一种表现。
装置艺术与品牌的融合可以为广大购买的人营造出空间氛围,让我们消费者主动地去体验,去感受到品牌的力量。
品牌所营造的空间体验感是建立在对消费的人的深刻洞察基础之上的,每一个人物都有一个故事,当消费者走近这些平凡人物的时候,会感觉到很亲近。生活中的这些人因为心存善意,生得平凡但活得伟大,这种感受也会引发消费者的深度思考,并将其融入到品牌理念中去。
互动装置艺术在媒介运用上的创新,可以轻松又有效地吸引消费的注意;通过有趣的装置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能够增强娱乐性,使品牌信息的传达更加潜移默化。
可口可乐的互动装置使用热感应触发器,让平凡的人物能够“发光”,而且当更多的人物靠近时就能够产生更大的光亮。这样的一个过程阐释了“我们在乎”这样的主题,有趣的装置让更多人参与到体验的过程中去,增强互动感。
互动装置具有趣味性、生活感、体验感,能够极大地调动消费者的参与度,在让人感到新奇之余,还能够留下合影,并将其上传至社会化媒体上与他人进行分享。尤其是当消费者靠近可口可乐的装置时,能让“在乎”的光更亮,这能体现自我价值,更加激发了他们分享的欲望,这些都扩大了品牌的传播效果。
可口可乐专门制作了互动装置展的视频,其在社会化媒体上的传播十分迅速,反过来也带动了一定的活动氛围,形成网络热议话题,从而吸引了更多的人关注。
可口可乐的此次互动装置艺术展,所有的原型来自于可口可乐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相关项目。为灾区前线送去水和物资的志愿者,在希望小学支教的女教师等等,可口可乐希望用他们的故事让更多人感受到“在乎”的力量。
正因为使用平凡人物和真实故事来打动消费者内心,现场展览吸引了许多人的驻足观看。在品牌营造的氛围下,可口可乐更多地是传递一种社会正能量,而不仅仅只是将其定义为一次商业营销行为;可口可乐注重的是品牌的社会责任,它发起的是一场“我们在乎”的品牌社会运动,从而使品牌价值达到最大化。
新媒体时代,品牌必须以新的姿态与消费者做沟通,而互动装置艺术的应用是获得消费者价值共鸣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互动装置艺术能够用新颖的创意吸引消费的人,具有轻商业性、重社会性的特点。我们一定要知道,品牌的诉求不能只停留在功能性诉求和情感性诉求上,而是要上升到价值诉求层面,这样才可以取得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