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和孚镇民当村的端午市集游园会上,游客选购心仪的特色手工艺品。
今年端午节期间,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和孚镇民当村举行了具有民俗文化特色的龙舟赛。陈 晨摄
在刚过去的端午节,当天清晨,太阳刚从山后露出面庞,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和孚镇民当村卫生站的张医生便身披白大褂、肩背小药箱来到民当村新港。从港口码头望去,一条条龙舟摆放整齐、一支支菱桶蓄势待发,两岸围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
张医生的工作是为身体出现不适的游客提供医疗救助。“年年都会有很多次民俗文化活动在民当村举办。每到这时,我就得来来围着岸边作健康巡查。”他说。
虽然累,但张医生觉得很幸福,他对家乡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及其产生的“虹吸效应”感到骄傲。“不仅是民当村,和孚镇许多村的村民都和我一样,积极投身到当地民俗文化活动中。因为这不仅是传承历史背景和文化,更是聚力助推家乡发展。”张医生说。
在端午节组织并且开展赛龙舟活动的地区并不少见,为何小小民当村却有这般大魅力?中国城市报记者走访当地发现,实际上,赛龙舟仅仅是这里诸多民俗文化活动的一部分。仅在端午节期间,“划菱桶闹民俗”“龙舟水上拔河”“包粽子比赛”“博舟船模展示”“文明家风秀”“民俗文化闹市”等不同主题的活动各有各的精彩。
“我们民当村是一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村,水乡文化极为深厚。”今年快80岁的民当村村民黄伯伯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正常采访时表示,“为了打造一系列民俗文化活动,从文化站、村委会到普通村民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甚至一些赛事的筹备、宣传、执行,都有我们村民自发参与的身影。这既为乡村旅游发展奠定基础,也增强了村民之间的凝聚力。所以我这个小老头也过来看看能帮着做点什么,哪怕是给游客讲讲民当村的历史故事也好。”
中国城市报记者发现,极富水乡特色的划菱桶最受游客瞩目和喜爱。这些菱桶看上去很像过去人们洗澡用的木澡盆。参加比赛的选手都是各村村民,大家一人带着一桶,看上去趣味十足。入水后,选手跃跃欲试,既要比谁划得快,还要比谁坐得稳。发令哨声一响,选手奋勇争先。摇摇晃晃间,稍不注意河水就会漫过菱桶,十分考验大家的“功夫”。
岸边,张医生在巡查之余也不忘为同村好友呐喊助威,他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比赛用的菱桶是当地家家户户都有的一种传统水上劳动工具,村民在捕鱼、采菱、采荷时都要乘坐菱桶出行。而端午恰是江南水乡一年中难得的农闲时节,当地村民多会拿出家里的菱桶参加比赛,久而久之就演变成端午节必备的习俗。“我从小水性就很好,也经常玩菱桶,若不是有任务,也一定参加比赛。”张医生说。
翻桶亦不失为一种乐趣。在沿河观众注视下,落水选手不失风度不放弃,仰泳追赶抵达终点,主打的就是一个重在参与、愉快比赛。“划菱桶拼的是巧劲,划得快不一定能赢,坐得稳不翻桶才最重要。”有选手笑着解释。
龙舟拔河是除划菱桶外另一个颇受游客关注的项目。随着鸣笛声响起,两条龙舟伴着擂鼓和吆喝声,各朝一边奋力拔河,激烈赛况扣人心弦。水上选手吆喝声声、岸边游客捧腹大笑,现场气氛热烈,构成一幅独特的民俗竞技风情图。
其实,龙舟拔河赛并非民当村传统民俗文化项目,而是当地近年来新策划的活动。民当村党支部书记杨伟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虽然历史文献中没有关于龙舟拔河赛的明确记载,但结合了龙舟竞渡和拔河比赛元素的龙舟拔河赛,既体现人们对龙的崇拜和对丰收的祈愿,也象征着大家对力量与团结的期望。策划这样的活动,是当地村民寓意吉祥、祈求好运的精神体现。
除了开展乡村特色民俗文化活动外,致力于促进与不一样的地区的文化交流,是和孚镇近几年逐渐完善文旅品牌IP的另一举措。
为了提升本土文化内涵,和孚镇加大力度邀请全国各地的艺术团体和专家学者,面向群众举办多场艺术展览、讲座和工作坊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为群众带来高水平的艺术享受,还为他们提供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机会。通过与别的地方的文化互动交流,和孚镇也成功引进多个创新项目,为当地产业高质量发展带来新机遇。
此外,和孚镇还充分的利用本地文化资源,通过挖掘和传承乡村民间传统文化,打造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硬件品牌,如新荻美术馆、荻港村名人馆、民当村运河船文化博物馆、长超村红色纪念馆、陈塔村情忆馆等文博、艺术场馆。这些展馆如今已成为村民家门口的“精神粮仓”。每逢节假日,展馆还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逐步推动当地乡村旅游业发展。
大大小小、形式多样的文艺交流汇演也是和孚镇的文旅品牌之一。今年端午节,在和孚镇举办了一场由湖州市南浔区和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共同发起的文化走亲系列节目。这一始于2018年的交流汇演,连续6年将两座城市紧密连接在一起,通过歌声、舞蹈反映出群众对乡村新生活的无限向往。
“水聚水成塘,土帮土成墙,庄稼地翻出了新花样;云推云成雨,风追风成浪,东西兄弟牵手谱写大爱华章。”文化走亲系列节目中扶贫协作歌曲《小康密码》因唱出两地群众心声,颇受观众欢迎。该曲主创陈家骏从小在和孚镇成长,他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文化交流不在一朝一夕,贵在一点一滴。“我们大家都希望通过歌曲积极引导两地群众去参加了、亲身体验,特别是让孩子们唱响和体会千里之外不一样的地区的民间传统文化之美,从家乡文化升华出来,争当中华文化的传承者、践行者、传播者。”陈家骏说。
参演文化走亲系列节目的浙江音乐学院青年教师刁旋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正常采访时说:“年轻群体需要接触民间传统文化、接触乡村、接触大自然。希望我的学生也能来和孚镇参与文化交流演出,并在演出期间多走走多看看,创作出更多歌颂乡村发展的优秀作品。”
青山绿水、黛瓦白墙,古镇赶集、渔歌唱晚,民俗活动、文化交融……多年来,和孚镇为满足全国各地广大游客日渐增长的多样化文旅需求,不断推出新的文旅项目、打造新的文旅品牌,带动村镇群众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策马扬鞭。
文旅融合的发展模式,让和孚镇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村民们的生活水平得到非常明显提高,村庄的整体环境也得到极大改善。正如和孚镇党委书记褚利斌所说,和孚镇紧紧抓住美丽乡村建设契机,坚持村容村貌建设与乡村文化传承并重、资源整合与产业融合并举,努力实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湖州其他村镇许多干部到此交流时,也无不感慨道:和孚镇取得的成果离不开对传统民俗文化的深入挖掘与利用,以及村民们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积极响应和参与。
“民俗文化需要被活化利用,和孚镇对民俗文化的利用模式具有较强借鉴性。比如划菱桶水上比赛,既能体现民俗特色,又有很强的趣味性,已超越单纯的体育活动范畴,是传统民俗商业化运作的成功实践。”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刘德艳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正常采访时说,“此外,和孚镇多种活动融合了民俗、文化、旅游和商业,形成了全方位的乡村文化盛宴。大量游客前来体验民俗文化的同时,能带动当地及周边餐饮、住宿、手工艺品等产业高质量发展,从而拉动整个村庄的经济稳步的增长。”
刘德艳强调,当今“千村一面”同质化开发问题突出,而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能有效提升和孚镇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有更多的游客关注该镇的美丽村庄,愿意前来体验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与文化。而当地各种展馆、文化汇演都进一步丰富了游客的文旅体验,相关项目不仅仅可以生动展示和孚镇的历史与文化,也为村民创收拓展更多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