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戈壁、雪域高原、吊脚木楼、孔雀美舞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具有自然风光优美、生态环境良好、民族文化资源丰富等优势,成为中外游客心向往之的旅游胜地。更重要的是,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对于促进兴边富民、精准脱贫、生态保护,对于构建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讲好中国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意义非凡。正因为如此,如何促进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成为全国政协委员重点关切的问题之一。
4月14日,全国政协第12次重点关切问题情况通报会举行。围绕“促进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这一主题,国家民委、文化和旅游部负责同志通报有关情况,青觉等6位委员现场提问,金花等4位委员在外地通过视频连线提问,与部委同志进行了互动交流。为更广泛深入探讨这一话题,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专门在委员移动履职平台开设主题议政群。委员们热烈讨论,近80位委员提出200条意见建议,就如何促进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建言献策、凝聚共识。
今年以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各行各业造成特别大的影响,民族地区旅游业更是受到严重冲击。随着我们国家疫情得到一定效果控制,如何安全有序推进民族地区旅游业复工复产,力争把疫情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成为委员们讨论的主要话题之一。
雷迅(全国政协委员,空军研究院系统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清明小长假期间,黄山游客爆满,不得不连发公告,限流2万人,1个多小时门票就售罄。这既说明两个多月被疫情防控限制的群众对旅游的迫切需求,也说明旅游业有序安全逐渐全面复工复产非常有必要。民族地区旅游业应抓住这个机会精准施策。建议在当前疫情防控要求的条件下,各地政府首先搞活本省区市场,减免打折门票、推出消费券或无偿提供旅游大巴,推动旅游业尽快复工复产,带动经济复苏。
杨小波(全国政协委员、民族和宗教委员会驻会副主任):加快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是民族地区贯彻新发展理念和推动高水平发展的重要载体,是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助力全面小康的有效抓手,也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有力举措。如果能作为一个重要发展的策略,加大对旅游业特别是民族地区旅游业投资,提升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产品服务水平,不仅有利于当前条件下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也为适应将来国际国内环境变化后的发展更高要求创造条件。民族地区往往地处偏远,各方面发展比较滞后,建立“专项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基金”给予旅游产业特别是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特殊的支持具备极其重大意义,也便于引入实力丰沛雄厚和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强的领军有突出贡献的公司,解决民族地区旅游企业普遍小散弱的问题。
张诚达(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山东省道教协会副会长):国家和地方应大力扶持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尽快恢复旅游产业链。给予政策倾斜和优惠,如减免税费,以降低旅业经营成本,增加收入,同时也能更多地吸引游客。自驾游是旅游大项且恢复速度较快,应提倡和支持到民族地区自驾游,最好能够降低沿途费用,杜绝不合理不规范的路查,打击黑社会性质的组织,保证沿途安全。对旅行社组团到民族地区旅游的,给予优惠政策和支持。
旅游业的特点是直接再生性利用自然和人文资源,它同自然环境、生态保护有着唇亡齿寒的关系。旅游业给民族地区带来经济效益、促进脱贫致富的同时,也对一些地方的生态环境能够造成影响。因此,不少委员强调,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要按照新发展理念要求,把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地位。
王树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教协会副会长、山东省教协会会长):旅游资源的开发,重点是保护。当前,最重要的是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保护自然资源的教育,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变成人们的自觉行动。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应当坚持保护先行、有序开放,尽可能保持原汁原味。要还利于民,还利于民族地区,确保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跟上时代步伐。
霍学喜(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在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及经济建设浪潮中,旅游产业特别是生态旅游产业蓬勃发展。通过实地调查发现,民族地区山地、草原、森林、湿地等旅游资源丰富且独具特色,但生态环境总体脆弱,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及游客涌入,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明显。因此,基于国家层次的,并与国家不同板块生态功能区建设匹配的民族地区旅游规划,应该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
贺颖春(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第一中学副校长):西北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应结合国家公园试点机制,结合地质、动植物资源多样性特征,加大投资力度,严格建设规划管控,以不损害ECO、大力保护当地资源多样性为原则,开发以自然观光、科研、教育为内涵的户外体验、科普研学等形式的高端生态旅游。
刘卓明(全国政协常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原常任委员,海军中将军衔):任何发展都要讲求可持续,最忌一哄而上、竭泽而渔。少数民族地区风光美不胜收、不胜枚举,上万年、上千年、上百年,它们就在那里存在着、生息着。有些地方旅游业开发适度,就能达到天地人和谐相处;有些地方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与环境;有些地方不宜开发,需要继续保持原生态,别妄图去惊扰它;有些不易开发,需要考虑、学会放弃。发展旅游业是民族地区产业之一,能够解决一些问题,但也不要赋予期望值过高,不能期望旅游业承担和解决民族地区发展富裕的全部问题。
凌振国(全国政协委员、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原驻会副主任):应狠抓民族地区旅游区、旅游点的平安建设,对一些名城、名镇、古建筑、博物馆(院)等,尤其是对那些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一代一代留下来的文物古迹,要强化安全监管措施,加强消防检查。坚持严格的安全制度,定期定时对旅游区、旅游点,尤其是一些重要建筑设施、旅游参观线路的用电、消防隐患等逐个、逐项、逐路排查,包括洪水、泥石流、山体滑坡等隐患,都要有严格的、可行的防范预案。对民族地区旅游区、旅游点出现重大事故及发生事故隐瞒不报、避重就轻的,要严格追责,依法依纪严肃惩处。
习指出,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显然,发展民族地区旅游业,对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那么,如何在发展旅游业中统筹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统一性,让公众既能欣赏丰富多彩的各民族文化,又能真切感受到我们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委员们表达了各自的看法。
李保平(全国政协委员,宁夏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法学研究所所长):民族地区旅游业的特殊性体现在民族文化方面。挖掘民族地区文化资源,是推动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对民族文化的挖掘利用,要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民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王文杰(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教协会副会长、广东省教协会会长):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是56个民族综合性文化的概念,其中就包括少数民族文化的语言、文字、风俗等。促进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不能缺少应有的民族文化旅游服务产品及相关的语言和文化符号。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文化的传统符号是历史形成的、根植内心的、中华民族已经接受的符号,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符号。
杜明燕(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扎兰屯市副市长):民族文化应当借助发展旅游业的手段来传承保护和发展。对民族文化首先要尊重,尊重民族的情感,尊重各民族人民的优良品质,尊重少数民族与自然共生存的生产生活方式。国家应制定扶持民族地区发展的措施,特别是文化保护的方法。建议制定少数民族村落保护计划,建立村博物馆,在民族地区设立研学旅游基地,重点放在研学和非遗传承上,开展以教育传承为内容的、体验式的、寻迹式的、记忆式的旅游形式。
图登克珠(全国政协委员,西藏大学教授):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应注重对红色旅游资源的挖掘。旅游的目的是体验风俗文化和游览自然景观,但终极目的是要给旅游者和后人“留下什么”。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民族地区为共和国的强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许许多多各民族的优秀儿女把青春和生命都留在了边疆地区和少数民族的落后山区。民族地区的爱国主义旅游资源素材比比皆是,这有利于提升旅游目的地的终极体验,更有助于巩固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的家国情怀。
王建明(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地矿局党委书记、局长):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应讲好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历史背景和文化故事;讲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故事;讲好家园、自然、地质、地球故事。
宋合意(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总编辑兼中国文化报社总编辑):民族地区发展旅游的过程中,既要注意民族特色,又要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在历史背景和文化上的渊源和共性,山川殊远,同是中华!要加强对民族地区自然、人文资源的整体梳理,通过各层各级各种渠道向国内外宣传推介,以国家立场和国际视角讲好山水与人文故事。对民族地区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变化特别是告别贫困的历程和发展进步成果,也要注意让游客自然而然地感受到。
钟瑛(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应全力发展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旅游,整合沿边民族特色旅游资源,培育民族特色村寨旅游、生态旅游、探险旅游、农业旅游等具有边境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旅游项目。同时,加大“一带一路”沿线民族地区的人文历史研究投入,充分挖掘“一带一路”经济社会资源和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将民族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相结合,打造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历史气息的“丝绸之路”国际旅游文化品牌。
民族地区旅游业的优势是特点突出,民族特点、民俗特点、区域特点、资源特点,得天独厚,异彩纷呈。但委员们一致认为,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还有着很突出的短板,如财力保障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旅游专业人才缺乏、产品质量较低等,亟待引起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梁映华(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砚山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作为在基层分管旅游产业的副县长,有三点期盼:一是期盼国家能加大对旅游产业的投入力度,如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对旅游企业的扶持等;二是加大对旅游的宣传,使旅游成为国民健康生活的一种方式;三是加大对民族地区旅游人才的培训,使旅游工作者懂旅游,成为推动旅游产业的行家里手,在推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少走弯路。
晓敏(全国政协委员、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原驻会副主任):在大众旅游的新时代,民族地区旅游业将进入大投入、大建设、大融合、大营销、大产业的新时期,步入规范化、市场化、法治化、信息化、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建议充分的发挥规划的战略谋划和统领约束作用,着力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科学制定“十四五”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规划,将其纳入国家重点专项规划。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守特色优势和传承保护,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着力打造民族地区旅游金字招牌。积极开发特色化、差异化、多样化旅游服务产品,坚决防止急功近利、盲目发展,简单化复制、低水平同质化竞争,把有限的资源用到刀刃上,做到不浪费不折腾。
达扎尕让托布旦拉西降措(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政协副主席、州佛教协会会长):建议国家制定政策扶持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一是出台支持民族地区交通、旅游要素配套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民族地区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后劲的政策。二是出台支持培育壮大民族地区生态观光、旅游大健康、休闲度假等特色旅游优势产业,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政策。三是出台生态保护和资源开发补偿机制,促进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政策。四是出台激励高端旅游产业人才,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政策。五是出台支持民族地区全域旅游发展,加快市州层级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政策。六是支持民族地区运用民族区域自治立法资源,制定法律,保障民族地区走生态发展之路。
怀利敏(全国政协委员,海军研究院特种勤务研究所研究员):促进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一要更看重突出民族文化特色的建设,提高地区吸引力,打造具有独特的民俗服饰、语言文字、特产饮食、特殊地理环境特点的旅游服务产品。二是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做好由点到线的规划,提高线路游的辐射带动能力。三是对特别偏远贫困的民族地区,要加大宣传和政策支持力度,既吸引投资,又吸引游客。四是采取与旅游业发达地区结对帮扶措施,学习发达地区的经验,培训民族地区的旅游管理人才。五是应加大互联网数字化旅游的建设,利用手机网络站点平台,开发民族地区特色旅游网站,介绍特色景点等,既可应对疫情冲击,也为疫情以后的实体游积累资源。
王煜(全国政协委员,春秋航空董事长):建议加快民族地区机场及配套设施建设。“经济发展、交通先行”,我国民族地区普遍处于山区,地形地貌复杂,公路、铁路建设成本比较高,高铁造价更高,机场是最经济、投资回报最高的选择。据航空研究机构测算,修建3公里高铁的投资就能建成一个机场。一个机场建立起来就等于和世界的人流、物流联系了起来。同时,积极运用政策工具,吸引优质航空、旅游企业入驻。例如,由旅游发展基金和地方政府在一段时间内,对于在民族地区积极开通航线的航空公司给予航线补贴,从而为民族地区带去宝贵的旅游消费人流。对于积极设计旅游线路、招揽、接待游客的旅行社给予一定的补助和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