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探索与创新——《文旅中国建设工程资料汇编
来源:城市夜游    发布时间:2024-05-19 19:59:32

  自2013 年8 月因为援青担任青海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副厅长之后,我即尝试推动文化和旅游跨界融合发展。三年中,主要与中国移动青海分公司合作开展“互联网+”文化旅游智慧信息化平台建设项目。2016 年8 月回到北京,根据组织安排到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任职副主任。此后,踏上一条漫漫的探索之路,痛并快乐着。

  当时的心境,一是为公。艺术发展中心是平台型的机构职能设置,社会上许为“全牌照”的小文化部,与文化部下属的大多数单位是垂直型业务职能的情况完全不同,但因为诸多历史原因,发展遭遇瓶颈。二是为私。在青海工作三年,全力推动的“互联网+”文旅融合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而社会、行业的跨界融合发展已初现端倪,我心有不甘。因此,通过半年的跨行业密集调研,聚焦IP 授权经济和文旅特色小镇,尝试从内容和空间方面探索和切入。而在2017 年5 月,向文化部申报了“文旅中国建设工程”财政项目,同年8 月评审通过立项。2018 年开始实施,这即是本书的缘起。

  从2018 年至2021 年,又一个三年过去。产业融合已由一种发展的新趋势成为现实,而我非常汗颜,文旅中国的梦想和图卷才展开些许,就已被行业环境巨变、市场需求发展、政策性财政经费调控还有艺术发展中心内部的业务平衡等客观因素制约而淹没。八年的探索,我在只争朝夕中如履薄冰。有时候,我像一个手足无措的孩子,在茫然中不清楚自己的对与错,只想把自己关进一个黑屋子或者去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做一个乡野村夫……困难和坎坷几度令我失去前行的勇气,但冥冥中总有一种力量在牵引和召唤着我——在未来“十四五”时期,在大文化发展观和国家战略性布局调整带来行业整合、产业融合、市场重构的战略窗口期,能有多少机会、时间和空间,可以留给这个行业和行业里的从业者?尽管我不能完整给出这样的一个问题的答案,但我深信,一个文化力量的时代即将到来。

  于是,在此将几年来的思考和探索做一个阶段性小结,是期望为未来“十四五”时期中国的文化建设提供一份来自基层实践的思考和样本。汇稿之时,恰逢文化和旅游部颁布《“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通读全文,最深刻的感受是中国的文化建设即将步入一个崭新时代。至7 月13 日,我又参加了文化和旅游部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习“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专题学习研讨班,习在庆祝中国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两点与文化工作相关的论述。其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障、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其二,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础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相结合。再对照《“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进行战略性解读,有些思考就迎刃而解了。其中,我有几点深切的感受:

  第一个感受是,在国内国际宏观背景下,大文化观统领的文化强国建设恰逢其时。立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个党的重大理论创新和高度的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文化承担着“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必须全面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以实现2035 年远景目标:大文化、大发展,成为文化强国。

  第二个感受是,以文化全方位赋能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领域,聚焦“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凸显了文化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迈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贯彻落实“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以一个工程、七大体系为架构,融合发展为路径,科技、金融为支撑,优化文化和旅游发展布局,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第三个感受是,文化强国建设中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旅游业)的使命与任务更加明晰。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多维度、多系统协同构建,关联性资源有机整合,综合效能全面提升,将形成未来大文化、大发展的新格局。

  进入新时代,融合成为一种趋势,这种趋势应以跨界融合激发创新动能,形成实现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未来,在大文化观的统领下,文化事业将以服务社会、服务生活为目标,广泛融入社会各阶层、融入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方式中,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民群众文明素养和审美水平、促进移风易俗等方面发挥源泉的作用,形成更为广泛和主动的精神力量。而在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下,文化产业将多维度、跨行业深度融入国民经济体系,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发展背景下,抢抓战略机遇期,构建事业与产业协同大发展、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的新格局。

  这波文化和旅业视野中的文旅融合,可以从《“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中找到具体表述。规划正式将文旅融合写入第十部分: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全段落800 字左右,重点表述为三个部分。其一,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要点为:(1)依托文化文物资源培育旅游产品、提升旅游品位;(2)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将文化内容、文化符号、文化故事融入景区景点,纳入线路设计、展陈展示、讲解体验;(3)在旅游设施、旅游服务中增加文化元素和内涵,体现人文关怀。其二,以旅游促进文化传播。要点为:(1)用好旅游景区、导游人员、中外游客等媒介;(2)推动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剧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等场所成为旅游目的地,培育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空间。其三,培育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新业态。要点为:(1)推进文化和旅游业态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2)建设集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等于一体的文化和旅游综合体;(3)建设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4)推进文化与其他领域融合发展,包括乡村旅游、工业旅游、文教结合、旅教结合的研学旅行、中医药健康旅游、休闲体育旅游;(5)推动文旅融合品牌化发展,推进文旅融合IP 工程。

  回望2017 年,我策划并努力推动立项“文旅中国建设工程”的初衷,是期望能从国家整体战略部署出发,搭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跨界资源整合平台,探索“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其间的工作,主要围绕以下四方面展开:一是能立足前瞻性的课题调研和试点示范模式研发,为政策措施出台提供理论的基础性导引、市场消费的初步验证以及产业化运作的可行性论证;二是通过组织举办论坛、展会,搭建全球性跨界学术理论交流和产业资源要素聚集的平台;三是通过与跨行业协会团体联动,推动新业态发展与行业新标准制定,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和市场秩序,形成企业、市场、政府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循环;四是组建国际化跨界专家委员会,加强行业领军型人才培养,为文旅融合提供高端智库人才和领袖型企业家。

  近期,文化和旅游部直属单位根据部党组工作安排起草制定本单位的“十四五”规划,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根据自身职能定位,围绕艺术研究、艺术服务、艺术普及三个基本方向,以改革促发展,聚焦艺术主题性创作、社会艺术美育普及、文化赋能产业三个工作重点,将继续推动央地共建与跨界融合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两个结合”的指引下,推动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更好地运用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阐释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我们相信,“文旅中国建设工程”必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有鉴于此,本书从产业融合、跨界资源整合的角度,将实施“文旅中国建设工程”三年来的相关行业调研、理论研究及产业实践的成果进行汇集,以抛砖引玉,供大家批评指正!

  在此,由衷感谢几年来所有支持和参与这一个项目的每一位领导和工作伙伴,感谢支持和参与这项工作的其他部委单位、社会合作伙伴方,感谢全力配合我编辑本书的刘利民先生,感谢中国旅游出版社同仁的厚爱。我们的艰辛付出也许没能带来多少眼可见的短期利益,但总有一些人、一些事需要超越现实去思考、去探索,需要摸着石头过河,这是创新和开拓的必然。记得朋友说过一句话:勇气是什么?是产生畏惧的时候还能坚持,是摔倒了、流泪了,站起来、继续走。本书文前留言:诗和远方,路在脚下。我期望借此对所有为追逐梦想而奋斗在文旅战线上的伙伴们加加油,表达一份情意。

  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坚守“文旅中国建设工程”的宗旨:文化基因、全域旅游、创造转化、创新发展。由衷祝愿所有的文旅人,且行且珍惜!

  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副主任,“文旅中国建设工程”发起者与负责人。毕业于四川大学,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留学英国。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中国女摄影家协会会员。历任原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教务处科长,原文化部教育科技司成人教育处副处长、教育处副处级调研员,离退休干部局文体活动处处长,曾扶贫挂职山西静乐县县委副书记,援青任职青海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副厅长。

  从事文化领域跨界融合研究多年,在业界推动“文化+”及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理论研究与产业实践,倡导以文化经济为导引,聚焦新技术、新要素、新逻辑、新模式、新业态。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直属正厅级事业单位,1996 年经中央编制委员会批准正式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中心下设办公室、人事处、财务处、演出部、影视部、美术部、培训部、开发部、数据信息部、艺术考级中心等职能机构。中心以繁荣文化为目的,以服务艺术为宗旨,以文化创新为重点,落实文化和旅游部赋予的各项工作任务。主要承担:文艺演出、戏曲推广、影视制作、人才培训、会议展览、美术创作与研究、组织实施社会艺术考级、国内外文化交流,以及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和“互联网+”“文化+”的跨界融合发展等工作职责。



上一篇: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 既要懂文化又要懂旅游 下一篇:【48812】@中小企业文旅我国系列扶持方案来了!亿元广告宣扬位助你走出窘境!
推荐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