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光:公共建筑规划设计应由民众决定
来源:公共建筑    发布时间:2024-05-24 19:13:07

  互联网的发展,不仅仅让人们的生活工作发生改变,最重要的是,意识思维和情感交流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似乎不用再面对面地交流,一切社交活动成为了指尖的流动。曾经一段时间,SOHO这个概念风靡,而如今咖啡厅比办公室的格子间,更受到工作者的青睐。

  为什么是咖啡厅?全球最大的建筑规划设计企业之一RTKL国际有限公司副总裁刘晓光认为,人类更是一种需要面对面社交的种群,实质性地面对面地交流,能够完全满足一种心理上的安全。互联网并不会彻底改变这种与生俱来的基因需求,但是互联网让人们的想象力更为丰富,进而要求工作环境也更富有想象力。

  在刘晓光看来,现代建筑规划设计,无论外观是啥样子,使用者的感受和实际功能性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设计师不是最终的决定者,使用者才是。

  《中国经营报》:如果说联想总部的设计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是可以引领潮流的,你认为这个潮流是什么?作为工作场合,适应潮流就一定能提升工作效率吗?

  刘晓光:我们实际上已经发现,世界上很多IT公司,其办公室设计已经不同于传统的企业,更为开放,交流互动的空间远大于工位的空间,很多甚至不设置固定工位,谷歌办公室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基本上代表了未来工作场所的设计潮流。但是对于联想来说,他们盼望自己能挂靠上IT行业的这种思维和审美,又不想过于激进。设计上的体现,就是前卫却不失大企业的庄重。联想总部的设计中,最大的突破就是交流空间的放大,预留了很多像咖啡桌一样的位置,放在公共空间,甚至连楼梯都是可以小坐交流的。

  当然,这种设计并不一定就能被证明是高效的,只能说是一种潮流。新技术出现以后,生活和工作方式都可以发生改变,但是还有一种理论提到,人们需要在高科技和高情感中找到一种平衡。所以之前那种回家工作的理论,至今也被证明并不成功。但是,我们也能够正常的看到,电商的发展,并没有完全取代商场,尤其是那种集娱乐、社交、购物于一体的Shopping Mall反而更为流行。在美国有些地方,这样的Shopping Mall甚至被成为Town Center成为了市镇中心,具备了以前传统意义上的市镇中心的公众功能。

  《中国经营报》:除了工作场所设计,你还设计过包括“中国电影博物馆”这样的公共建筑。当下公共建筑争议很大,作为地标性建筑,如何跟周边文化进行融合,如何符合功能性和环保理论?

  刘晓光:简单的四个字,就是“和而不同”。作为一个新的建筑,在设计理念上就该和以前不太一样。新的理念才能让公众脱离日常的体验,得到启发和提高个人。但所谓的“同”,是气质要符合这个环境。这就好比一个人,可以变换多种服饰,但这些衣服必须都符合他的气质,才会让人觉得好看。

  当下中国有一些地标性建筑,不符合公众心理的原因很复杂。归根结底,是程序和体制的问题。建筑师有权利做自己想做的东西,但是谁是最终的决策者?或者说谁来定出一个平衡点?其实无论是领导层决策的,还是公众投票决策的,都可能会是错的。在国外这种例子也不少见,很多建筑刚出来时备受诟病,却在很多年后被誉为经典——这是艺术本身的特点。但是,回来说到公共建筑,因为它承载了公众使用功能,或者还承载了很多其他的公共性,所以,如果是公众来决定的,就会被大家认为符合整体利益,那么这种决定的后果,也是由公众来一同承担的。

  公共建筑应该被定义为一场集体实验,结果未必是好的建筑。但让公众参与进来,会让其对这个城市的建筑,乃至这个城市本身,都有强烈的归属感,这是文化层面上的积极意义。当然,如果公众的决定是不好的,也算是文化推动中的一个代价,是正常的。

  《中国经营报》:那么从大一点的角度来说,一个城市的规划,或者你提到的所谓的气质,在技术相当发达的当下,会不会存在日新月异的改变?

  刘晓光:好的城市,其实都是有机发展的结果。不是硬性的,也不是规划来的,该城市的成长机制和造成这个城市发展的机制动因是吻合一致的。而当下很多城市的发展是计算出来的,按照房地产经济收益,按照政绩指标规划出来的。当我们的技术发展到足以改变任何自然条件的时候,我们最容易忽略的,恰恰就是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完全忽略所在的环境,抽象地去想象一些设计,姑且不论这样的设计是好或者坏,但其实这个思路和态度本身就是有一定的问题的。



上一篇:【48812】公司文明墙规划的详细计划ppt 下一篇:新能源 电价 汽车(新能源汽车充电百公里充电费用是多少钱)
推荐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