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是南丝绸之路蜿蜒延伸的重要区域,区域内的古道、石刻、石棺墓葬群等,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留下的历史印记。课题组对甘孜州康定市和北部八个县(道孚、炉霍、色达、甘孜、石渠、德格、白玉、新龙)境内南丝绸之路的历史遗存、人文古迹、丝路实物、民间传说等开展深入调研,提出进一步挖掘、保护、利用历史背景和文化资源,以旅游业高水平发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对策建议。
甘孜州北部地区八县自然风光秀丽,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深厚。调研组根据甘孜州现存历史遗迹的不同特点,将其分为四类:一是历史古迹资源,包括人类活动遗址、古墓葬、碑记题刻、古建筑、古代水上交通设施、寨堡古墙等;二是宗教文化资源,主要为藏传佛教寺庙、汉传佛教寺庙;三是文学艺术资源,最重要的包含古籍典章、民族工艺、民间歌曲、雕版印刷、故事传说、民族舞蹈、书法技艺等;四是文化文物资源,包括纪念馆、博物馆以及文物遗存和特产名吃等。
游客(右)在四川甘孜州理塘县勒通古镇跟着当地藏族群众跳锅庄舞。新华社记者沈伯韩摄
南丝绸之路甘孜段的形成和发展,反映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据研究,先秦时期,在青藏高原就有数条通道。如,毗邻甘孜州的西藏昌都市卡若遗址发现了产自中原地区的玉器;甘孜州炉霍县的一条古道上发现了多处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墓葬,该县共出土275座石棺墓以及海螺、海贝、珊瑚等千余件文物,为南丝绸之路甘孜段的最早发现提供了实证。
唐宋时期,丝绸之路已经很成熟,形成了“唐蕃古道”和“茶马古道”。在甘孜州北部地区,留存有大量吐蕃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遗迹。如,石渠县须巴神山石刻群、白马神山石刻群、洛须村石刻共17幅,均为典型的吐蕃时期石刻遗存。其中,须巴神山石刻群现存施造题记为赤松德赞在位期间雕刻;照阿娜姆摩崖石刻的大日如来和菩萨像侧,刻有“杨二造佛也”的汉语题字清晰可辨。康定市的公主桥、塔公寺等关于文成公主的故事传说,也是吐蕃时期唐蕃古道的文化遗存。
元代,中央政府在涉藏地区实行因俗而治的羁縻政策,设置“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明代基本沿袭元制,设置大量宣慰司,康北一带设有朵甘万户府、朵甘思宣慰司、朵甘仓溏招讨司等。同时,明政府在川藏线沿途开设驿站,修缮驿道。课题组在调研中见到标有永乐、宣德年号的内务府所造铜钹等,均系这一时期历史背景和文化的真实体现。
清代以后,随着贸易通道的畅通,迎来了城镇的大发展,来自陕西、湖北、江西等地的移民入藏经商、种田、教学等,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调研所见甘孜北部留存的文成公主入藏之摩崖石刻、泰宁古镇关帝庙、土地庙、汉传寺庙建筑风格等,以及景泰蓝碗、海螺、瓷器、虎皮帐篷、陕西花馍等,都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印记。
甘孜州北部地区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区域、南丝绸之路南亚廊道的重要节点,同时也是川藏青涉藏地区的重要通道、川西北生态和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富集地。甘孜州北部地区地处川藏青三省区结合部,是内地与西藏及青海、甘肃相互连通的桥梁纽带。甘孜州北部地区拥有雪山、湿地、草原、湖泊等自然生态旅游资源,有南丝绸之路、格萨尔、德格印经院等民间传统文化资源,有朱德总司令和五世格达活佛纪念馆、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甘孜段、石渠县十八军进藏陈列馆、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等红色资源。要充分挖掘、保护和利用好这些资源禀赋,推动旅游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将甘孜州北部地区打造成中华民族大团结的重要展示地,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加强载体资源保护。加大资产金额的投入力度,在已完成的文化旅游资源普查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整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事实,特别是对存在于野外的遗址遗存的保护和研究,如摩崖石刻、墓葬群等。同时,加强各类文博场馆建设,如各级博物馆、纪念馆、文物场馆、文物保护单位等,切实改善各类场馆的基础设施、提升馆藏技术水平。
加强文化旅游开发。要合理开发历史背景和文化资源,将其转化为特色文化旅游资源,与自然风光相结合,建设文化旅游精品景区,打造精品线路。重点建设跑马山、措普沟、亚拉雪山、贡嘎西坡莲花湖、石渠邓玛湿地等精品景区和新都桥、洛须等文旅特色小镇,打造最美高原之旅、丝路甘孜之旅、格萨尔文化之旅、长征红色文化之旅等精品线路,以点串线、以线带面,推动甘孜全域文化旅游发展。
加快立体交通建设。铁路方面,加快甘孜州北部地区与川藏铁路公路联网研究和建设。公路方面,推进有条件的国省干线高速化,促进高速公路向北部地区腹地延伸,高质量建设“四好农村路”,加强国道、省道、县乡干道公路的养护维护和地质灾害治理,推动形成“县县通高速、乡乡通干线”的现代化公路网络,加强环贡嘎山旅游圈、环格聂山旅游圈等旅游干线公路和全部A级景区旅游公路建设。航空方面,加强与国内主要机场和主要客源地机场的联系,增开康定机场、甘孜机场航线航班,构建全域立体交通网,形成“出川进藏、西出北上”大联通的新格局。
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实施“小县优城”、特色小镇、重点景区基础设施提升行动,加快县城、特色小镇和重点景区给排水管网、通信、环卫等市政基础设施以及供暖供氧设施建设。加强文旅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努力实现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医疗救助站、旅游厕所等全覆盖,全方面提升县城、特色小镇、重点景区综合承载能力和旅游接待能力。提升电网通讯能力,在国省干线、景区景点、旅游驿站、特色小镇布局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快速推进5G网络建设应用以及电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教育培训和引进方式,加强文化旅游、文物考古、规划设计、金融、项目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方面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依托对口支援和省内对口帮扶等平台,采用项目合作、技术探讨研究、顾问咨询等多种方式,柔性引进人才。实施乡村旅游人才教育培训计划。逐渐完备人才激励机制,实现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为旅游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