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编自杂志文章《我国旅游产业政策研究综述》,原文刊于《现代商贸工业》(国内统一刊号:CN42-1687/T;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3198)2019年4期。【本文为全文】
【作者】1.蒋雪琴(1992—),女,藏族,云南迪庆人,硕士研究生,单位: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旅游政策。
2.苏祖勤(1961-),男,汉族,湖北省京山县人,教授,硕士生导师,单位 :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地方政府(民族地区基层政权建设)、行政法治、政府人力资源开发。
【摘要】近年来旅游产业作为一个新兴起的产业日益发展壮大,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旅游产业政策是国家加强和改善旅游业的宏观调控,保障有效发挥旅游的经济效益与优化服务的质量,以促进我们国家的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的可持续发展。针对旅游产业政策的概念、分类、对比、内容以及发展等方面,专家学者们陆续展开了全面深入的研究。本文就已有的旅游产业政策研究成果进行简要概括,以便进一步的研究。
大部分研究从产业经济学的方面出发,对旅业的产业政策性质进行界定,应用“产业政策”的概念来定义“旅游产业政策”。就目前经济学领域而言,虽然还未有明确的定义,但是已产生了几点共识,首先确定了产业政策是政府政策的总和这一主体;在时间上指出产业政策主要指向未来,能够干预产业体系的变动方向;在目标上强调用产业政策进行逐步推进,以弥补失灵的基础市场,从而增强某一区域的旅游产业横向竞争力,并逐步推动整体实力。
关于旅游产业政策这一概念,相较于国外学者,国内学者则是更多的强调旅游产业政策在时间与空间方面的效用。高舜礼从政策探究的角度进行了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的讲解,认为“当前我国的旅游产业政策是由国家相关产业职能部门制定出来的,有明确的目的性的旅游方面的约束措施”。张辉以时间维度的特定性为基础,将旅游产业政策定义“是有明确的目的性的旅游方面的政策指导纲要”。宁泽群从空间维度出发,对旅游产业政策的定义是“为了地区内旅游发展目标的实现而制定的规章制度”。罗明义侧重于国家广域性和地区局域性的空间,认为旅游产业政策是“国家或地方相关职能部门为促进旅游全面发展所制定出来的利好引导方略,以及与其相关的法律、制度、方案的总和”。王洪滨则定义旅游产业政策为“是一种为了催生旅游,定向的,有计划性的促进方法和策略”。
对于旅游产业政策系统的概念,我国只有极少部分人做了相关研究。陈友华将基础于政策课学的理论进行系统的结合,提出了一种新的概念:“旅游政策系统”。虽然提出了这一概念,但却未对其进行详细的划分和具体的界定。而苏振对于发布机关发布的各种旅游政策进行了分类,在公共政策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新的旅游公共体系:“金字塔型”。
国外对于旅游产业政策的研究分析多侧重于对政策“战略框架”的制定。查尔斯、布伦特等人认为“旅游产业是一项有计划性的、全方位的、能起到正相关作用的规范战略,其能够为区域旅游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正面促进作用”。斯洛博丹.翁科维奇提出“旅游相关的政策是我国最高职能部门,为实现旅游的正向发展,所制定出的能够催动旅游业全面发展的相关行为准则”。
学者们在概念研究的基础上对旅游产业政策的分类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根据旅游产业政策的功能,张凌云将其归纳成产业体系政策,组织、周边信息技术、产业周边衍生、产业聚集等相关的促进推动政策。分属于扶助重点产业,设计规模经济及保护竞争,支持与推动技术创新活新技术适用,影响产业在不一样的地区的分布和促进产业实现诸如充分就业等社会目标。万先进和张素芳以当时旅游业所处的阶段、经验、问题等现状为依据,认为旅游产业政策存在十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对其进行具体分类,即“旅游产业的定位、指引、导向、规划、周边建设、投入情况、相应的周边组织规划、技术周边、法律保护等相关的政策。”。沈姗姗对2008年之前的关于旅游政策相关的文献进行了归类总结,将旅游产业政策系统的区分为基本和特殊两类政策,产业体系规划为产业、组织、技术相关、布局、周边设施等五个具体类目,当前的一些特殊旅游产业政策则细化为市场和产品两个类目。
通过现有文献的梳理,旅游产业体系政策在空间上可划分成区域、地方、民族三大类。
区域旅游产业体系政策研究的深入将传统的行政区划范围给打破,而对行政区域中具有资源或市场相似性的地域空间进行组合研究。张祖群等人通过对我国中部地区的旅游产业链情况做剖析,提出了有明确的目的性的利于旅游产业共生的综合性开发策略,通过旅游开发促生周边衍生产业的一起发展,提升中部地区的全面经济水平。白廷斌和梁宏志选取西部地区为研究范围,对其旅游产业政策也做出了一些研究。针对港澳台等境外旅游的产业体系政策,王鸿志、李晓晨、刘杰武分别在政策变化的前提下对港澳台与内地市场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针对旅游发达地区的产业体系政策,程斯珞、张晓楠分别以上海和陕西为代表,两地都对旅游的快速地发展在不同阶段的适应性进行了调整。而针对旅游发展较为落后地区的产业体系政策,刘希磊和舒小林借贵州这个旅游重点地区的旅游开发为例,对其旅游资源、品牌效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可能性和可实现性分析,进行了系统的有明确的目的性的调整。区域旅游产业的有关政策研究是主要对少数民族聚居区或少数民族行政区域所开展的研究。桂宇认为要通过旅游开发弘扬作为优势旅游资源的民族文化,同时少数民族的地域偏远性和经济落后性促使其更加依赖产业政策来引导其发展方式。向学凤则以区域旅游开发的保护、经营、维稳为主,以开发特色、民俗产业旅游为亮点的具体研究策略。
我国前期学者的旅游政策研究不外乎生态、环境、环保、资源开发、特色资源利用等方面。而对于突发事件处理、旅游资源的持续利用等研究,就目前来看还是较为不足。荣傲君提出的旅游可持续维稳战略的衍生性,算是有前瞻意识的。在此之后才出现了关于旅游资源可持续性发展的一系列研究。贾婷婷、刘婷和施德群等学者对于旅游资源可持续保护、生态资源可持续开发等有关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剖析。吴倩倩通过游客感知度提出了政府和当地住户相互敦促,相互指引的全方位旅游资源维稳保护的方法。对旅游危机事件应对的组织政策研究,赵晋微最早提出“旅游政策的危机管理系统开发”。以此为基础,王镜、冯学刚、吴良平、田祥利以洛阳、西藏等为代表将“危机应对”的及其重要的作用赋予旅游政策,进一步升华了旅游政策的功能,在理论上和现实上都是对旅游有关政策的前瞻性探究。
旅游有关政策是对旅游资源模式、导向、工具等相关衍生内容的集中体现。对这一内容,邹统钎在海南经济特区建立伊始,就对其旅游开发政策展开了分析。范家驹选取上海浦东新区的旅游开发政策进行研究,这在当时为我国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石。而后李旭东则研究出了一套较为详尽的旅游产业评价体系;何红丽以政策为基准研究了长江流域的旅游发展模式;张祖群从政策出发对京津冀地区竞合模式进行研究;沈维平针对旅游产业政策的政策工具开展了深刻系统的分析。
目前我国对旅游产业政策的研究,基础理论环节较为薄弱,大多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做多元化的分析,对于旅游产业政策体系的构建尚有不完善之处。其次研究分析基本采用现状--对策的单一定式,缺乏面对产业政策实施效果和影响的应对的研究样式,而且对于政策法规的研究对立足于法律视角,对其政策性的研究存在不足。结合我国政策具有长效性的客观实际,学者们可以从人口学、民族学、社会学、地理学、产业科学等多学科交叉入手,综合不一样的地区不同民族的各阶段真实的情况,根据政策实施的影响,对旅游产业政策的应用、体系构建、内容、创新等多方面展开深入的研究,为进一步丰富旅游产业政策研究提供帮助,同时结合实际和实践,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及旅游政策体系的优升级提供理论指导及可行性的策略方针,推动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
[1].高舜礼.中国旅游产业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2-3.
[2].张辉.转型期中国旅游产业环境、制度与模式研究[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31-43.
[3].宁泽群.旅游经济、产业与政策[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89-97.
[4].罗明义.关于建立健全我国旅游政策的思考[J].旅游学刊,2008(10):6-7.
[7].苏振.旅游产业演进与旅游公共政策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1.
[8].查尔斯・R.戈尔德耐,J.R.布伦特・里奇,罗伯特・w麦金托什所著的.旅游业教程:旅游业原理、方法和实践[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8):404.
[9].塞尔维亚和黑山,斯洛博丹.翁科维奇.旅游经济学[J].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41.
[10].张凌云.试论有关旅游产业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地位和产业政策的几个问题[J].旅游学刊,2000(1):10—14.
[12].李晓晨.港澳自由行政策及变化对澳门旅游业的影响[J].旅游纵览(行业版),2012(1):64.
[13].刘杰武.香港回归后粤港地区旅游政策演变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1):154—157.
[14].程斯珞.上海郊区旅游业发展的政府支持策略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0.
[15].张晓楠.陕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中的旅游产业政策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07.
[16].刘希磊,梁宏志.贵州省旅游政策演化的方向、效果及影响研究[J].经济问题探,2009(2):122—126.
[17].舒小林.欠发达地区旅游政策演变及趋势展望——以贵州省为例[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2):100—105.
[18].桂宇.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政策体系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
[19].向学凤.区域旅游业发展政策与区域旅游业经营管理浅析——以少数民族地区为例探析[J].旅游纵览(行业版),2011(10):28—29.
[20].万先进,张素芳.对制定我国旅游产业政策的基本构想[J].理论月刊,2001(10):77—78
[21].沈姗姗,苏勤.中国旅游政策研究综述[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8):765—768. [22].张祖群,王子杰,崔旭.京津冀区域旅游竞合模式初步研究——兼论“十二五”京津冀旅游政策调整[A].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2009.
[23].敖荣军,韦燕生.中国可持续旅游的资源环境政策思考[J].旅游学刊,1999(5):58—61 ;77.
[24].吴倩倩,郑向敏.我国低碳旅游政策的认知问题及其对策研究——以常州·春秋淹城旅游区居民为例[J].旅游研究,2012(4):32—39.
[25].赵晋微.论旅游政策中的危机管理系统开发[J].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47—48.
[26].王镜.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洛阳旅游业发展策略的调整研究[J].生态经济,2010(1):121—124.
[27].田祥利,白凯.旅游目的地突发事件对西藏入境旅游市场规模影响与政策响应[J].旅游学刊,2013(3):38—46.
[28].邹统钎.海南特区旅游开发导向与政策[A].中国地理学会、青岛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开发与旅游地理[C].中国地理学会、青岛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1989.
[29]范家驹,朱世成.浦东新区旅游开发的若干特殊政策研究[J].旅游学刊,1992(4):5—7 ;60.
[30].李旭东,李佳蔚.都市旅游规划 :对成都发展规划及其旅游政策的评价[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5):79—80.
[31].何丽红,刘顺伶.长江流域旅游发展互动模式研究——基于政策视角的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6):846—849.
[32].沈维平.中国旅游政策中政策工具的运用及实效性分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33].贾婷婷.我国生态旅游政策制定的公众参与[J].中国林业,2009(8):58.
[34].刘婷,蔡君.试论我国生态旅游政策制定中的公众参与[J].旅游研究,2009(4):55—61.
[35].施德群.生态旅游政策制定的公众参与初探[J].旅游纵览(行[39].吴倩倩,郑向敏.我国低碳旅游政策的认知问题及其对策研究——以常州 · 春秋淹城旅游区居民为例[J].旅游研究,2012(4):32—39.
[36].王镜.国际金融危机对地市旅游政策调整的启迪——以洛阳市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4):188—192.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