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来源:企业文旅    发布时间:2024-05-25 01:33:29

  【摘要】少数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旺盛生命力的内核,是中华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是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归属与认可,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重要资源和精神动力。面对文化多元、市场经济冲击等客观因素带来的消极影响,坚守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认同,坚持文化服务人民生活的宗旨,不停地改进革新民族文化发展模式,是全方面提升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水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点。

  党的十九大报告说明,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进各民族间和睦相处、交流融通。少数民族文化是带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的中华文化。无论从历史渊源还是从现实发展来看,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都植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根脉,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国家安定团结具有重大意义。我们要深刻把握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要求,面向新时代实现各民族文化共同繁荣兴盛。

  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重要资源。习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这部浩瀚的中国史,不仅是人类繁衍赓续、创造财富的物质文明发展史,更是中华文化积累、传承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史,它不只记录在《史记》《汉书》《四库全书》等汉文文献中,也记载在《蒙古秘史》(蒙)、《创世纪》(傣)、《满文老档》(满)等少数民族历史文献中,这些少数民族文化经典生动记述了各民族共同缔造伟大祖国的历史进程,与汉文文献相互印证,共同构成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五千年历史。自秦汉开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期以来,各民族交流融通、兼容并蓄,共同开拓疆土,西藏、新疆地区纳入中央政府管辖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都有汉文和少数民族文字的印信文书记载,有据可考。珍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祖国广袤大地上的文化遗址,镌刻在典籍文本里的文字等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携手共创伟大祖国、共同谱写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坚实依据和佐证。

  少数民族文化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屹立世界文化之林提供重要支撑。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农耕社会之前,少数民族在采集、狩猎、狩渔过程中创造出璨璨生辉的游牧文化、游耕文化、狩猎文化、渔猎文化,这些优秀文化遗产是不同民族或族群相互区别的“基因图谱”,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智慧,包含着“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本土知识,充实了中华文化宝库,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之“根”,使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独领风骚。少数民族三大英雄史诗《格萨尔》《江格尔》《玛纳斯》流传甚广、气势恢弘,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的奇珍异宝,被列入世界著名史诗之林。不少学者从全球化角度来看待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问题,提出“文化全球化是世界化与民族化辩证统一”的观点,指出国内少数民族文化在面对全球化趋势时,需要站在国家利益和中华民族文化一起发展的角度来审视自身,认清自身文化价值的同时,也要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使命感。边疆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关系到边疆稳定、国防巩固以及国际荣誉等,从这个意义上说,保护与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不仅仅具备丰富中华民族历史传统的文化意义,也具有向全世界宣示中华文化历史边界和地域边界的政治意义,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在世界上形成广泛共识打下扎实基础。

  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精神动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血脉与灵魂,文化繁荣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重要条件和内容。我国长期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新中国成立至今,教育部先后召开六次全国民族教育会议,研讨民族教育工作思路,相继提出要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义务教育和成人教育;帮助十多个民族创立和改革文字;采用民族语文与汉语文相结合的“双语教学”;加强少数民族教师队伍建设;创办少数民族文化组织,修建文化基础设施;帮助少数民族开展对民族古籍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这些年来,我国围绕团结进步开展的民族教育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民族文化领域逐步形成一种以社会、学校、家庭教育为依托“多元一体化”教育模式,促进了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坚定了少数民族儿女的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增强了中华民族凝聚力与民族自豪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源源不绝的精神力量。

  文化多元性与文化一体性辩证关系的认识尚待深入。在历史观念和现实传承中,始终有人片面强调少数民族在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伦理道德等方面的特殊性,而忽视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少数民族优良历史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所形成的共性与一体性,从而拒绝交流、融合。比如,从小到大只愿意接受本民族语言授课的教育体系,认为学习汉语就意味着被同化。有保守、排外的狭隘民族主义倾向之嫌,影响甚至阻碍了推进跨民族文化交流互鉴。上述现象反映了一个问题就是一些人对文化共同体划定范围的认知出现偏差,如果少数民族文化将自身与汉文化和其它少数民族文化切割,将非本民族文化看作异质文化,与西方等外来文化等而视之,这样必然会使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文化认同产生撕裂,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文化多元性就失去了一体性的重要维度。

  应对现代文化变迁的能力不足,难以真正树立文化自信。受西方文化、大众文化、互联网文化冲击,人们常将经济欠发达等同于文化落后,忽视自身文化的优势与亮点,对民族文化的历史与现状缺乏考察与挖掘,文化感知匮乏,认同感不够,将不同阶级属性、不同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不具可比性的文化进行比较,冲击文化自信。学者韩震指出:“大众传播对民族文化认同的挑战还存在着与西方强势文化的不平等地位问题。”因为无法客观评估自身文化发展所处阶段与价值,一些少数民族青少年在文化选择中迷失自我,陷入对外来文化过度崇拜的误区,反倒是对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传统习俗、服装配饰、历史建筑等都漠然视之,这种对于本民族文化的不自信,导致部分文化资源出现不同程度的衰落甚至消亡。

  少数民族文化有效开发力度不够。近些年来,受主客观因素制约,许多少数民族文化的开发利用出现问题。第一,民族地区对少数民族文化开发没有科学和长远规划,方式简单、层次不高,一味追求新鲜、刺激、猎奇、时髦的“商业化”,各种文化元素掺杂其中,民族性特质减弱,文化价值大打折扣。第二,少数民族文化在民间传统文化市场中所占比重不大,抵御市场经济冲击的能力弱,易于流失,一些地域性强、受众面窄、市场小的剧团、剧种难以适应市场规律和艺术创作规律,生存困难,转而脱离本民族文化,曲意逢迎、唯利是图,一味媚俗,格调低下,又加剧了民族文化的破坏与流失。第三,少数民族文化产品数量不多、精品短缺,产品供给和文化服务的能力较弱,尤其是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类报刊、图书、广播影视节目、文创产品等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增强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根植传统,保持对少数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认同。保护和传承中华民间传统文化,最重要一点就是强调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我们必须摈弃过往“以洋为美”的妄自菲薄,坚决那些漠视、藐视、诋毁少数民族文化的错误言行。面对强势文化冲击,少数民族群众务必自尊自强,牢固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建立自信意识,坚定对本民族文化的内心认可与归属感,以积极主动、健康向上的心态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实现创新发展。在文化认同中保持理性。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光大的应该是代表社会进步潮流,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具有民族性、科学性、人民性因素的少数民族先进文化,同时批判揭露因循守旧的封建、迷信、落后文化。以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心态,发展中华民族多元文化。

  坚持中华民族文化共同繁荣发展的理念。中国历史上,不论哪一个民族建鼎称尊,建立的都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绵延数千年的历史演进中经济上相互依赖,情感上相互亲近,创造出了兼容并蓄、多姿多彩的多元文化。在中华文化的涵养变迁过程中,汉文化以其强大的感染力辐射影响着少数民族文化,对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与此同时,少数民族文化也影响着中原汉文化,各民族在延续中华文明血脉中开拓前进。但有交往交流就会产生摩擦碰撞,有共通也会存在差异,中华民族文化就是在这种差异多元与和合共生中不断发展向前,结成命运相连的共同体。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经受住各种文化的冲击侵蚀而屹立不倒、在岁月的洗礼下历久弥新,就在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是各民族文化整合与升华的集大成者,融汇了各民族最优秀、最精华的部分,既开放又包容,既多元又一体,是我们面向新的时代、面对世界文明,能够不断增强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支撑柱和动力源。以文化为基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就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中华民族文化共同繁荣发展理念。

  坚持文化服务人民生活的宗旨。习强调,“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少数民族优秀民间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宝贵财富,其发展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国各族人民共建共享的原则。一方面,文艺工作者要深入边疆、基层和农牧区,细心观察、潜心学习,创作出原汁原味、接地气,更好反映新时代少数民族群众精神风貌、宝贵品质和优良作风的文艺作品。另一方面,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导作用,充分激发各族群众头脑中蕴藏着的灵感和创意。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史中,少数民族文艺具有独特价值,应该得到充分尊重和发掘。此外,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专业人才的培养。要面向基层、敞开纳贤聚才的渠道,发掘培养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注重院校培养,大力培育科班出身的民族文艺人才,壮大少数民族文化人才和文艺工作者队伍。

  多方借鉴,创新民族文化发展模式。少数民族同胞通过循环往复的修正和积累,使得本民族优秀文化得以传承下来,而明显不符合时代要求的文化则被淘汰,是实践性赋予少数民族文化薪火相传的强大生命力。注重实践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实现创新发展,必须注重提升各族群众的现代文化素养,处理好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需要依托少数民族特色节庆活动,打造民族文化品牌,丰富节日文化娱乐活动内容,充分利用如“那达慕”“三月三”等文化节日推广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更加全面地向世界展示少数民族文化绚丽多姿的差异化特征,增强其影响力和感染力,使民族传统节日成为展示和传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主阵地;迈入自媒体时代,着力打造讲述少数民族故事、展示新时代少数民族文化风采的网页、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和数字化宣传平台,利用新平台传播带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文化内容。

  【注:本文系2020年度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8批面上资助项目“中国团结争取教育少数民族投身抗战的历史与经验启示研究”(项目编号:2020M680443)阶段性成果】

  ①习:《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

  ③缪家福:《全球化与民族文化多样性》,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



上一篇:【48812】和:中华民族的文明基因 下一篇:2024年园博园大型艺术灯会融合传统与现代的视觉盛宴【正文】2024年2月2日一场盛大的艺术灯会将将在园博园盛大开幕。这场名为“龙腾盛世·凤凰涅槃”的大型以传统的龙凤元素和科幻宇宙为主题融合了现代科技与古典彩灯技艺为游客带来了一场视觉上的震撼体验。
推荐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