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域旅游和文旅融合的新时代背景下,瑶族地区怎么来实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守正与创新的双赢?本文通过对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的个案剖析,解读文旅深层次地融合发展中蕴含的机遇与挑战、困境与出路,提出瑶族地区文化经济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瑶族人口大多集中居住在中国南方山区,其独特的民俗风情和优良的自然生态,是不可复制、无法替代、不可多得的优质旅游资源。近年来,随着全域旅游和文旅融合从理论走向实践,“文化+”“旅游+”产业开发促进了瑶族地区发展和民族文化复兴。在文旅融合互促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发展中的问题和困难。本文通过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的个案剖析,探寻瑶族地区文化旅游深层次地融合和瑶族文化传承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江华瑶族自治县。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位于湘、粤、桂三省(区)结合部,全县总人口54万,其中瑶族人口37.5万,占世界瑶族人口总数的八分之一,是湖南省唯一、全国瑶族人口最多、瑶族聚居区居中的瑶族自治县,有“神州瑶都”之称。由于历史和自然因素影响,江华在2001年、2011年都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1年以来,江华确立了“生态立县,民营活县、开放兴县,产业强县”发展的策略,探索了“规模工业进园区、小微企业进乡村、农业产业建基地、旅游产业谋全域”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全力打造瑶族生态旅游胜地、新兴工业县、绿色农业基地、边贸物流中心、文明幸福之乡,推动县域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在文旅融合发展方面,现已建成香草源、秦岩等3A级景区6个、三星级以上酒店8家,开发瑶族歌舞、医药、饮食、织锦、服饰等文化旅游服务产品,形成了千年瑶寨桐冲口村、中国爱情小镇水口镇等乡村旅游集群片区发展新格局。全县26个贫困村列入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庙子源、牛路、桐冲口等村落被评为湖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水东、宝镜、井头湾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香草源(庙子源村)、井头湾村等旅游扶贫重点村为目的地的“瑶家古风”旅游扶贫线个精品主题线万人次,瑶族文化旅游服务产品销售额累计达10亿元以上,文旅收入达35亿元。截至2019年底,全县11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综合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38%,经省政府批复、国务院扶贫办第三方评估,江华整县脱贫摘帽。
(二)水口镇。1955-1985年的30年间,水口镇是江华瑶族自治县县城所在地。2012年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启动后,水口集镇属淹没区,于2015-2017年整体搬迁至小圩镇浮海村附近。2018年,水口、小圩、未竹口、湘江等乡镇539户2117人易地扶贫搬迁户选择在水口安置点居住。新水口集镇总人口2.8万,占地2700亩,成为全县最大的水库移民安置和易地扶贫安置乡镇。水口移民新镇规划之初,县里超前谋划,明确通过旅游产业带动移民致富的发展思路,将水口建设成为“移民安置区、旅游景区和旅游服务区”三位一体的区域性特色集镇。以当地民族特色为依托,将所有2657套移民安置房全部按过山瑶建筑风格设计,并在水口新镇规划核心区域,预留旅游景区发展用地。2014年7月,省委书记杜家毫到江华水口调研时提出:要将水口建设成具有瑶族文化特色的文旅小镇。移民搬迁以来,新水口镇组织了“复兴水口”文化周、元宵喜乐会、“520为爱奔跑”迷你马拉松赛、2019年环中国国际自行车赛江华站、帐篷音乐节、《笑满三湘》湖南省文艺志愿者演出活动等一系列文旅主题活动,形成了“爱情周、民俗月、文明季、幸福年”的常态化文化氛围。同时结合水口水街营销宣传,开展瑶族坐歌堂、敬酒歌、长鼓舞、瑶族婚嫁演出等文化活动,复兴瑶族盘王节以及三月三、四月八壮族等文化习俗,大力推行“穿瑶服、讲瑶话、唱瑶歌、跳瑶舞、喝瑶酒、知瑶礼”活动,使传承原生态的瑶族习俗、瑶族文化成为了一种生活常态。在学校,普遍开展学唱瑶歌、跳长鼓舞活动,将长鼓操作为课间操,扩大青少年参与瑶族文化体验范围。在民间,以社区、村或楼栋为单位成立长鼓舞、瑶族服饰、龙狮等表演队,鼓励民间艺人、能人牵头参与。既丰富了水口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动,提升了水口居民的归属感、幸福感,又扩大了水口镇旅游知名度,促进了当地旅游经济发展。2017年,水口镇通过招商引资,引入桂林天元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投资5亿元,兴建水口核心景区——全长约3公里,占地约165亩,国内第一家以“瑶族风情”和“青年爱情”相结合的主题文化旅游区——瑶都水街•爱情小镇景区。2019年10月开门营业以来,不到一年时间就接待了游客近20万人次,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有效带动了整个镇域经济的发展。全镇居民体验到旅游带来的经济效应,积极主动开展餐饮、宾馆、旅游商品服务,融入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中来。在旅游商品开发上,形成瑶族勾织、瑶家工坊、长鼓、蜂蜜口红等系列旅游服务产品。带动居民从事餐饮、酒店、旅游商品销售近百家。目前有300余家商铺开店经营,民宿、宾馆(酒店)30余家,从事旅游商贸相关产业人员达2000余人。2020年7月,湖南省文旅厅、省民宗委正式命名江华水口镇为永州市唯一的“湖南省特色文旅小镇”。
(三)桐冲口村。湘江乡桐冲口村位于江华瑶族自治县九江之一的麻江河,全村共有8个村民小组170户640人,瑶族人口占99%,是过山瑶聚居历史久远的村寨,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盘王大歌》、长鼓舞传承基地,素有“千年瑶寨”之称。2015年4月起,湖南广电扶贫工作队驻村帮扶三年,带领群众走“传承保护瑶族文化+建设文艺创作基地+发展生态乡村旅游”的路子,并先后实施了易地搬迁、瑶韵商业街、夷勉堂(瑶韵活动广场)、风雨文化长廊、漂流码头、滚水坝、景观亭、房屋立面改造等十余个项目,为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使该村于2017年实现整村脱贫出列,圆了千年小康梦。围绕江华县委县政府建设“瑶族生态旅游胜地”的战略目标,2016年,扶贫后盾单位聘请华南理工大学专家进行全方位、专业的旅游规划设计,在空间布局上,将全村规划为小坳梯田观光区、水库旅游区、滨江风光带、垂钓休闲区、村民居住区、民俗体验区、采摘游乐区、入口服务区等八个功能分区和“一心一轴一带四节点”的空间构架。在旅游核心景区的建设上,扶贫工作队将易地扶贫搬迁和旅游发展相结合,通过搬迁户入股及公司出资的方式,所有迁建新房依照瑶族吊脚楼的风格,按两层设计建设,第一层用于自住,第二层改造成民宿,纳入千年瑶寨旅游公司统一化管理和经营,公司和搬迁户按3:7的比例分成。村民住上新房后,将原木板房、舂墙屋交给千年瑶寨旅游公司,改造成民宿、餐馆和特色陈列展示馆。2018年以来,江华县委、县政府安排民族文化旅游部门对口帮扶,切实加大旅游基础设施投入,深入挖掘瑶族民俗文化资源,助推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使古老的千年瑶寨焕发出勃勃生机。为把“千年瑶寨”做成一个更好吃、更好喝、更好看、更好玩、更好睡的地方,县民族文旅局积极推动“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先后扶持村民种植了江华苦茶、火龙果、百香果、山楂、向日葵等特色旅游服务产品种植,开展了瑶山探秘和采摘的体验旅游,开发了瑶山药浴、竹笋加工等新的旅游服务产品。多次组织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文艺专业技术人员、厨师、酒店宾馆的主管等专业人才到村里开展各种技能培训班。指导村民排演节目18个,创作了《千年瑶寨》《过山瑶过山谣》两首寨歌,开展了瑶族民俗表演、竹筏泛舟、瑶家特色餐饮等旅游服务项目。2018年,桐冲口村已有农家旅馆客房124间床位187个,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旅游团体近百个,全年共接待游客3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00余万元,分红最多的一户贫困户达到9800元。截至2020年,桐冲口村已成功创建为全国文明村、国家AAA级景区、湖南省美丽乡村示范点和湖南省最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并被中组部列为党建+旅游+扶贫示范点典型,被省文旅厅推荐申报国家文旅部“异地搬迁+旅游+扶贫示范点”典型案例。
(一)旅游市场促进瑶族文化的复兴。长期以来,民族地区普遍经济欠发达的现状,导致在文化事业上政府投入不足、民间人才流失、民间传统文化日趋式微等现象的出现。作为一个文化创意产业,近年来江华旅游业的培育和发展壮大,直接培育了对个性特色文化产品的市场需求,逆转了瑶族文化逐渐走向衰亡的颓势。围绕“瑶族节庆在江华”主题,江华突出打造了以瑶族盘王节为核心的节庆活动,赶鸟节、尝新节、火烧龙狮闹元宵等瑶族传统民俗活动得以复苏,瑶医瑶药节、茶文化节等以区域优势资源为依托举办的新“旅游+”节庆活动层出不穷。经挖掘整理,列入各级非遗保护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达108项之多;各热门景区的瑶服、瑶歌、瑶舞广受欢迎,《盘王之女》《客姑妹》《咔嚓嗦》等演艺节目在传承中创新,县瑶歌协会、长鼓舞协会、瑶服协会、民间文艺家协会等纷纷成立,在日常群众文体活动中把长鼓舞元素融入广场舞、课间操之中,瑶族文化传承的群众基础面越来越大。
(二)旅游宣传推介打造瑶族文化品牌。近年来,江华瑶族盘王节成为湖南省少数民族四大节庆品牌;盘王大歌、瑶族长鼓舞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江华瑶族斗龙民俗入选2020中华体育文化优秀项目;阳华岩摩崖石刻、潇贺古道江华段、宝镜何家大院相继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华先后获得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观赏石之乡、湖南省非遗保护十强县、湖南省旅游精品线路重点县、省全域旅游示范县等荣誉,中国瑶族文化传承研究中心挂牌江华。这既是瑶族民俗体验游的优势文化资源和潜力所在,以文化品牌打造旅游品牌;也是江华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之后带来的品牌效应所致,以旅游推介促文化推广,文旅融合,相得益彰。在旅游推广活动中,瑶族文化往往是唱主角的。如2016年春节期间湖南卫视《湖南新闻联播》“新春走基层”特别节目《直播香草源》连续5天黄金时段播出,全面展示江华的瑶歌瑶舞、瑶药瑶浴、瑶山美食、瑶家婚俗、山货电商扶贫等,通过电视和网络在全球广泛传播,CCTV-4、新华社、湖南日报等主流媒体第一时间报道,使香草源成为了当年最红火的“网红景点”。
(三)旅游产业兴旺瑶族文化创意产品。除瑶歌、长鼓舞、瑶服秀等常规化民间传统文化产品投放旅游市场外,为适应旅游市场的个性化需求和品牌形象打造,在硬件建设上,江华先后建设了“天下瑶族第一殿”盘王殿、世界最大的瑶族图腾坊、世界最大的瑶族铜铸长鼓,以及湖南省唯一的县级民族歌舞团和民族艺术学校。在软件建设上,推出了旅游主题曲《歌里江华》及旅游宣传片《盘王的后裔》,创作设计江华旅游形象LOGO和吉祥物“瑶嘟嘟”,举办了多期瑶歌、长鼓舞、瑶族织锦培训班,培养大批来自基层的瑶族文化创意人才,夯实瑶族文化传承和传播的群众基础。如为传承和弘扬省级非遗瑶族织锦,江华职业中专建立了瑶族织锦基地,开展瑶族织锦、瑶族刺绣、瑶族挑花、瑶族衍纸等传统工艺技术培养和训练;大石桥乡井头湾村打造“中国瑶族织锦第一村”;非遗传承人黄翠兰创办古瑶工艺品有限公司,其团队开发了如香包、挂件、手袋、挂画、瑶族婚礼“四件套”、家居装饰物等一系列融入瑶锦元素的旅游工艺品,深受人们喜爱。
(一)过度消费对瑶族文化环境的破坏。笔者在田野调查中发现,由于文化保护规划滞后、旅游开发者急功近利、村民保护意识不强等因素影响,一些传统村落的格局和民间传统文化在旅游开发中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有些是不可逆的伤害,令人扼腕叹息。如将传统建筑粉刷一新、传统村落大拆大建、弃原汁原味的瑶族吊脚楼而追求小洋房“穿衣戴帽”伪装木楼民居、用水泥路覆盖石板路、用市场化的节庆程式改造传统民俗节日等等,比比皆是。
(二)商业化包装产生的伪民俗文化。在“文化搭台、旅游唱戏”的口号下,为吸引游客眼球,迎合游客口味,一些地方和景区从功利性出发,无中生有地创造出一些“伪民俗”,从外地引进竹竿舞、火把节、“高山流水”酒等,穿上瑶服就包装成了“瑶族文化”。有见多识广的游客就产生了疑惑:南方各少数民族的风俗好像大同小异,怎么都是这“三板斧”?如果长久发展下去,这些在市场上吃得开的“伪民俗”或许有朝一日会取代真正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劣币驱逐良币,李鬼打败李逵也未可知。
(三)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目标与文化传承保护的冲突。旅游与文化是相辅相成的一对CP,但主要目标不尽一致,一个是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一个是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一旦两个目标出现冲突,在平衡取舍的决策中,往往会文化为旅游让路,导致在开发的过程中难以兼顾保护。如各景区五花八门真假难辨的瑶族服饰着装,打乱了瑶族服饰的传承谱系;为营造旅游引爆点,对瑶族民间传说故事来加工改造乃至生拼硬凑;在一些文物保护单位开发旅游,只注重旅游投入和产出,不注重文物保护和修缮,甚至为旅游接待需要而进行破坏性改造,等等。表面上看增加了文化建设资产金额的投入,促进了瑶族文化繁荣,其实就是对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扭曲和损伤。
(一)加强瑶文化基础研究和普及。充分运用好中国瑶族文化传承研究中心的学术平台和智库功能,整合协调江华瑶学会、瑶医药研究所、瑶歌协会、长鼓舞协会、瑶服协会、民间文艺家协会等力量,立足现实需求,围绕瑶族地区小康建设和瑶族文化创新发展的主题,一手抓田野调查,一手抓学术研究,分阶段有重点地推出一批接地气、有深度、能转化的研究成果,夯实文旅深层次地融合的基础。在出成果的同时,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能把整理出来的优秀瑶族民间传统文化“藏之名山、束之高阁”,要以普及推广应用为目的,策划系列文化活动,继续推动“瑶文化进校园”“瑶文化进机关”“瑶文化进社区”,把论文写在瑶乡大地上。只有走向民间,走向大众,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民族文化才有生生不息传承下去的生命力。
(二)基于特色文化拓展全域旅游。旅游目的地对外地游客的最大吸引力来源于其鲜明的个性特色,实践证明,移植外来“酷玩”项目也许能给本地游客带来一时的新鲜感,但最终行之不远。江华发展旅游的最大优势资源,就是瑶族人民扎根大瑶山千百年来积淀形成的瑶文化。我们要增强文化自信,坚定不移地打响“神州瑶都”品牌,以本土瑶文化为基础,根据民俗旅游市场特点提炼文旅元素亮点,为这一文旅品牌注入灵魂,打造精品项目和旅游服务产品。譬如江华丰富多彩的节庆文化,可以开发整理出来一个“人无我有、人有我异”的节庆系列,形成一年四季节日不断的旅游市场,通过节庆营销推广江华“神州瑶都”旅游品牌形象和“瑶家古风”精品主题旅游线路。对江华丰富的古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充分发掘各自特色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打造差异化、个性化旅游目的地形象,避免同质化竞争。
(三)新时代背景下的传承与创新。毋庸讳言,不是所有的瑶族民间传统文化都适合参与文化旅游项目建设的。同时,瑶文化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瑶文化的传承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只有不断进行自我扬弃和新陈代谢,适应性创新,才能持续走下去并步入新高地。我们应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原则下,对瑶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传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守正的前提下创新。这不仅仅是文旅融合发展的需要,也是瑶族文化自我革新的需要,与时俱进的需要。一种原因是内容的创新,在城市建设、乡村振兴等领域找准瑶文化的切入点,通过创意催生新的瑶文化产品“上新”“打榜”,让传统的成为时尚的,让民族的变成全球的。另一方面是形式的创新,充分运用5G、AI、VR等新科学技术手段,文化和科技融合,让物联网、人工智能、云技术为瑶文化的传承和传播赋能,为瑶都文旅打造爆款新品,在大时代的洪流中产生广泛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