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构建锡东、锡西两条历史背景和文化旅游廊道;加强各类历史背景和文化遗存的修缮和活化利用,2025年前完成19处历史建筑的修缮……近日,我市出台了《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背景和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方案》,让各类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在城乡建设中得到更系统、整体、专业性的保护。如何通过《实施方案》的落地,更好统筹城市开发建设和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保护,记者请专家进行了解读。
《实施方案》的出台,意味着无锡正加快构建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资源保护格局。据介绍,《实施方案》明白准确地提出了“历史背景和文化资源”的概念,进一步拓展了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对象类型,除了市民熟知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历史风貌区、老街和古村、文物古迹、工业遗产、古树名木、非物质文化遗产外,还将地名文化、农业文化、水利工程等遗产纳入其中,同时提出要建设历史背景和文化保护数字平台,在年底前启动农业文化遗产、水利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数字化信息采集、采录工作,按要求做好保护对象的测绘建档,并进行动态维护。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还提出要成立无锡市城乡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专家指导委员会,专业将涵盖建筑、规划、园林、考古、地理、水利、农业等多个领域,为历史背景和文化保护传承相关决策提供咨询意见。“这表明,历史背景和文化资源的保护正加快从部门‘分散’走向‘协同’,今后各个时期、各类历史背景和文化资源都能在‘一张网’‘一盘棋’中得到更为系统的保护。”专家说。
根据《实施方案》,到2025年,要初步构建具有无锡特色、多层级多要素的城乡历史背景和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到2035年,形成跨区域、多部门联动的专项保护机制,让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全面融入城乡建设发展。
为实现以上描述的目标,我市对国家和省相关实施意见作了细化,重点提出要将文化旅游、城市更新与文化资源保护紧密结合起来。例如,要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构建以梅里、西仓、鸿山、后宅、鹅湖(荡口)、宛山荡、安镇、严家桥、张泾、八士、黄土塘、顾山等为遗产脉络的锡东文化遗产廊道,以徐霞客、青阳、村前、秦巷、陡门、玉祁、礼社、葑庄、华圻、匡巷、杨市、阳山等为遗产脉络的锡西文化遗产廊道。“这两条廊道串联了我市大部分历史背景和文化名镇、名村、老街和古村,非遗和乡村民间传统文化资源丰富,无锡将以此为基础打造一条‘水乡文化生态保护链’,与伯渎源文化遗产保护带、运河城文化遗产保护带、太湖景文化遗产保护带一起,形成‘三带一链’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总体保护格局。”专家分析,两条廊道途经地区也是亲近自然、欣赏江南水乡风光的绝佳之地,结合文旅事业发展统筹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保护、乡村振兴,一举多得,大有文章可做。
今年国庆假期,不少市民慕名前往新开放的“崧·美术馆”参观。“画展布置精美,馆内的旋转楼梯是很火的打卡点,非常‘出片’。”众多文艺青年为城市新添的文化空间点赞。“崧·美术馆”由南方不锈钢市场的老厂房改造而成,是工业遗存活化利用的典型。
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保护,破题字眼在于“活”,只有让历史文化更好融入百姓生活,才能拥有更强大的生命力。为此,《实施方案》提出,要深入推动历史建筑的修缮与活化利用,在2025年前完成北泗路24号小洋楼、灰埠头18号宅等19处历史建筑的修缮,加快礼社蚕茧所、大坊桥粮仓、春一大队加工厂旧址、羊尖大伦茧行等乡村地区工业遗产的修缮和利用;同时要推进“一片(街)一策”城市更新,加快三里桥、日晖巷历史风貌区及周边地区的保护与整治更新,开展清名桥沿河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南市桥巷历史风貌区微更新、微改造,推动蓉湖浜、西水关、蓉运壹号、北仓门等地区高质量建设。
梁溪区是无锡文脉之根、城市“原核”,国保、省保单位和历史建筑数量位居全市第一。据了解,梁溪区将坚持保护和利用结合,比如,在南市桥巷历史风貌区微更新方面,将采用小规模、渐进式更新方式,保护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和特色风貌,将该片区打造成为近代锡韵与现代时尚交织、老城生活与创业创新相融的活力地区。位于五爱广场附近的三毛纺片区,则是典型的待更新改造的老旧厂房区域。规划方案在评估现状建筑的历史价值、建筑质量与空间改造潜力的基础上,强调要延续地方特色,沿河拆除部分老旧搭建,重塑沿河景观、公共开敞空间,周边结合学校改扩建、养老设施建设等完善公共配套。未来三毛纺片区的改造,将带动周边整体更新,激活背街空间,引入新的产业内容、空间形式和活力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