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邓鹏(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工业大学基地研究员,天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2月1日,习在天津古文化街考察时指出,“大家对新的一年要充满信心,把日子过得更好。春节期间,各地可以多举办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让节日更喜庆、更欢快。”富有文化气息的文旅假日活动,会带来浓浓的年味儿。文旅事业高水平发展融入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是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举措。
文化是旅游的内在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党的二十大报告说明,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层次地融合发展。文旅融合通过文化和旅游双向赋能,以产品融合、要素关联等方式聚合重组,是提升旅游品质、传播弘扬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的有效路径。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系统观念、筑牢防线,旅游为民、旅游带动,创新驱动、优质发展,生态优先、科学利用”的原则。2023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公示了北京市东城区等50个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单位,标志着过去一年文旅融合事业取得了丰厚硕果。
文旅融合持续产生新动能,衍生行业新态势。根据文化和旅游部统计信息,2023年前三季度国内旅游总人次达36.74亿元,同比增长75.5%。居民国内出游总花费3.6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14.4%。不同于以往主要依赖旅游景区的传统旅游模式,文旅深度融合融出了新思路、新样本、新高度。许多城市纷纷“卷起”,将特色文化创造性融入城市旅游,成功吸引大量游客到访,淄博烧烤、榕江“村超”、洛阳汉服、哈尔滨冰雪世界等成为文旅网红打卡地,等等。各大城市的破壁“出圈”,充分反映出我国文旅市场繁荣发展的良好势头。随着文旅融合事业走向深入,文化与旅游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假日旅游人潮涌动,绘就出一幅幅充满消费活力、富有文化气息的生动图景。
以人民为中心做好文旅深度融合,让人们能够舒心出游、乐享假期。文旅深度融合旨在推动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满足人民群众更加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例如,年轻人热衷于“特种兵旅游”“Citywalk”等新模式,喜爱“南方小土豆”“广西小砂糖橘”“云南小野生菌”等亲切温情的语言表达形式,根据网络“热搜”决定出游计划,不断探索出旅游新模式。各地文旅局长纷纷亮出“绝活”为家乡“打call”。同时,在提供便捷周到的文旅服务方面也下足了功夫,换着花样把远道而来的游客“宠上天”,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出游的满意度,促进“流量”变为“留量”。许多城市带头做榜样,开通旅游专列,提供接站服务,为乘客送上特色礼品;遇降雨降温天气,景区免费提供红糖姜茶,暖心又暖身;游客深夜堵车,文旅局冒雪上山送物资,还为老人带去急需药品。部门联动强化社会治理,营造和谐文旅市场环境,丰富文旅服务内容,以文明旅游风尚浸润心灵。
推动文旅融合转型升级,加强节假日期间文旅精品产销保供。内容生产是文旅融合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文化和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目标。文化和旅游实现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交叉融合、跨界结合,不断培育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新产品,让“头回客”成为“回头客”。
一方面,深入挖掘文旅基础资源。地方城市从全局视角制定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总体规划和不同门类文旅资源的专项规划,尤其是加强对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资源、革命文化资源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的研究和挖掘,不断夯实文旅融合的基础。例如,在这辞旧迎新之际,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统筹全市文旅资源,以“欢乐春节 畅享京城”为主题,推出文化过大年、非遗过大年、演艺过大年、冰雪过大年、亲子过大年、京郊过大年共六大系列7000余场活动,满足市民和游客对春节文化旅游生活的美好期待。
另一方面,以“文旅+”带动多产业同驱并进。多元跨界融合推动转型升级,为文旅深层次地融合打开了新空间。“文旅+科技”利用大数据、云计算、5G等现代信息技术带来游玩全新体验,“文旅+教育”助力大中小各学段开展“行走的课程”,“文旅+乡村”以中国乡村文化打造“村晚”等沉浸式春节民俗和群众文化活动,这些跨界融合使人们得以充分享受风格鲜明、品质优异的文化旅游产品。
当前,文旅融合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旅消费需求加速释放,全国多地文旅市场持续升温、繁荣向好。文旅融合大有可为,必将持续释放新动能,营造欢乐祥和的文化氛围,助力人民群众过上更加欢腾热闹的“文化年”。(天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赵学坤对本文亦有贡献)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坚持以习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