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的新征程上,文化旅游强区建设是鲜明的主题。
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广西高举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定文化自信、锐意攻坚克难,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在新的起点上纵深拓展,为经济社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
今年5月至6月,随着南宁、梧州、防城港、玉林、崇左、贵港、百色等市级融媒体中心相继成立,广西成为全国第4个实现地市级融媒体中心全覆盖的省份,成功构建舆论宣传“一张网”,形成舆论宣传的强大合力。
在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自治区党委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切实担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弘扬社会主流价值,筑牢意识形态安全屏障,是文化体制改革的出发点;面向群众、面向市场进行体制和机制创新,是文化体制改革的着力点。
以此为锚,广西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建立健全意识形态工作领导体系和运行机制,完善意识形态领域重大情况分析研判、应急处置机制,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基地、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及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持续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营造清朗互联网空间,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
数字时代背景下,宣传思想文化的工作模式、工作场景、传播场域都发生了深刻改变。广西出台推进媒体深层次地融合发展的实施建议,按照“全区一张网、共享一朵云、共建一平台、融合一盘棋”的建设思路,通过平台再造、流程的优化、资源共享,打造区市县一体化全媒体传播大平台,做大做强“旗舰媒体”。
桂林市东西巷、南宁市三街两巷、梧州市骑楼老街……近年来,广西各地深挖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历史悠久的老街区纷纷启动改造升级,使文化遗产得到充分保护和利用。
近年来,广西建立自治区层面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组织协调机构,积极创新理念、探索实践,加快构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体系。
2022年,广西制定实施红色资源保护传承条例,加强红色资源保护管理和传承弘扬,围绕百色起义、龙州起义、湘江战役等红色资源组织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吸引公众追寻红色足迹,接受红色文化洗礼。
浓郁的民族文化风情,成为广西文旅“出圈”背后的流量之源。
刘三姐的歌声一唱千年,令多少人为之神往。随着广西文旅的不断发展,更多的民族文化元素被挖掘和创新,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产品,以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深厚的文化渊源,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2024年“广西三月三·八桂嘉年华”主会场,丰富多彩的非遗展陈、展演、体验等活动,吸引了无数天南海北的游客,让八桂大地的非遗焕发出了崭新的魅力。
依托广西三月三、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活动,广西大力推进“非遗+旅游”“非遗+文创”“非遗+电商”“非遗+扶贫”等融合发展模式,推动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适应文化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广西加快推进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转变职能,巩固完善党委宣传部门归口管理体制机制,理顺文化和旅游、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电影等管理体制。深化国有文化企业改革,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机制,整合成立广西文化产业集团、出版传媒集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2023年,广西出台支持文化产业高水平发展若干措施,将自治区直属文化企业国有资本收益充实到自治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资金规模从4000余万元提升到1.5亿元以上,有力支撑文化产业项目建设。
改革动力激发市场活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近3年来,广西培育文化产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40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300家以上。
文化产业体系建设逐步推动了文学艺术创作体制机制的完善。我区通过实施广西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工程,进一步擦亮“文学桂军”“漓江画派”“八桂书风”“广西有戏”等文化品牌,文艺创作和文化产品大放异彩。东西长篇小说《回响》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电影《黄大年》获第十八届中国电影华表奖;彩调剧《新刘三姐》获第十七届文华大奖,并与电影《秀美人生》一起荣获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通过建设中国—东盟网络视听产业基地、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建中国—东盟传媒港,广西与38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60多家媒体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推动优秀文化作品在东盟落地;持续举办“壮美广西境外行”“看广西”和中国—东盟戏剧周等文化交流活动,拓宽了讲好中国故事的国际视野。(孙鹏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