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发展全域旅游的“十大要领”
来源:常见问题    发布时间:2024-04-25 06:35:11

  发展全域旅游,是将一定区域作为完整旅游目的地,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统一规划布局、优化公共服务、推进产业融合、加强综合管理、实施系统营销、强化共建共享,实现旅游发展全域化、旅游供给品质化、旅游治理规范化、旅游效益最大化。

  全要素统筹,对区域内各类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优化和系统化提升。全产业链条,积极地推进旅游相关产业共融共生共兴,在更大空间创造更多新产业、新业态,构建大旅游产业新高地。全过程服务,在旅游前中后的全程行进中,在不同体验点的环节转换中,都能提供让旅客满意的定制服务和旅游体验,使其满怀期待而来、满载惬意而归。全时空营销,不分旺季与淡季、白天与夜晚,周末与非周末、长假与非长假、景区点和外围区,弥合消费“落差”,激活冷闲资源,促进均衡消费。全方位供给,配齐“吃、住、行、游、购、娱”基本要素、配备“商、养、学、闲、情、奇”发展要素,配套“文化、科教、资讯、环境、制度、综治”相关要素。全社会参与,坚持人人为旅游、旅游为人人和游客即居民、居民即游客,构建旅游者、当地居民、旅游相关企业、政府和相关社会组织一体化共建共享机制,使所有利益相关者都成为旅游产业的建设者、旅游事业的参与者、旅游发展的受益者、旅游生活的享受者。全市场共治,从原本的行业管理走向社会治理,建立覆盖旅游生活各个空间、旅游消费各个过程、旅游市场所有的环节的治理体系和治理机制。全游客服务,适应大众旅游时代需求新变化,既满足大众化普遍需求,又满足多样化个性需求。

  旅游业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日益成为全新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成长方式,发展全域旅游慢慢的变成了推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的题中之意。围绕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从区域发展全局出发,将旅游融入高水平发展全局,同坚持绿色发展、健全产业链条、推动乡村振兴等有机结合起来,充分的发挥旅游“一业兴百业”的乘数效应,促进传统产业提档升级,孵化一批新产业、新业态,实现经旅共进、生旅共促、文旅共荣。围绕高品质生活,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品质化、便利化、定制化、精细化、差异化需求,深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更多创意产品、体验产品、定制产品,既让游客体验得顺心、放心、开心,也让居民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围绕高效能治理,针对我国旅游有效供给不足、市场秩序不规范、体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突出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努力破除制约旅游发展的瓶颈与障碍,逐渐完备旅游发展的体制机制、政策措施、产业体系,推进旅游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进入新发展阶段,旅游业作为涉及层面广的“综合产业”、带动能力强的“酵母产业”、资源消耗少的“绿色产业”、促进增收快的“富民产业”、发展前途好的“朝阳产业”、聚合能力大的“基础产业”,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拓展,层次不断的提高,已经广泛融入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围绕旅游发展全域化、旅游供给品质化、旅游治理规范化、旅游效益最大化,加大旅游产业融合开放力度,提升科学技术水平、文化内涵、绿色含量,推进全域统筹规划、全域合理地布局、全域服务提升、全域系统营销,实现全域宜居宜业宜游。要着力推动旅游业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从粗放低效方式向精细高效方式转变,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转变,从企业单打独享向社会共建共享转变,从景区内部管理向全面依法治理转变,从部门行为向政府统筹推进转变,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向综合目的地服务转变,全力打造业态完整、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特色鲜明、服务优质的旅游目的地。

  科学规划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要坚持规划先行,强化顶层设计,谋定而后动,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编制旅游规划,不搞目标不清、定位不清的投入投资,不搞盲目的重资产投入投资,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同质化无序竞争。要找准发展定位,要精准对接国家“十四五”旅游发展规划,从战略高度、区域维度、长远角度统筹规划编制工作,注重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既能实施,又接地气。要做到多规合一,加强旅游规划与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国土空间、环境保护、乡村振兴等方面规划的衔接与协调,避免“单打独斗”“各自为政”“政策打架”,做好与原有旅游规划的有效衔接。要抓好规划执行,既要一个规划管到底、一张蓝图绘到底,不“乱翻烧饼”、不“另起炉灶”、不随意修改、不违规变更,又要在施工建设、运营使用的过程中发现不科学、不合理的规划设计问题时,通过适当方式及时反馈、修改和完善。

  旅游是全身心的美感体验,必须全方位打造美好时空。要推进全域环境整改治理,积极开展主要旅游线路沿线风貌集中整治,在路边、水边、山边、村边开展净化、绿化、美化、亮化行动,在重点旅游村镇实行改厨、改厕、改客房、整理院落和垃圾污水无害化、生态化处理,全面优化旅游环境。要营造良好社会环境,树立“处处都是旅游环境,人人都是旅游形象”理念,面向目的地居民开展旅游知识宣传教育,强化居民旅游参与意识、形象意识和责任意识,营造和谐、友善、诚信、好客的旅游目的地形象。要坚持建硬创软,加强基础配套,提升服务水平,以优美的生态环境、整洁的人居环境、和谐的人文环吸引游客的“眼”、赢得游客的“心”,让广大游客在旅游中领略自然之美、感受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享受生活之美。

  发展全域旅游是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转换通道、推动“两山”理论实践转化的有效途径。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重保护、慎开发,先规划、后开发,严格落实“三区三线”管控要求,按照生态环境容量确定游客容量和开发项目强度,限制和禁止人造景观的泛滥开发,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监管。要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强化对自然生态、田园风光、传统村落、历史背景和文化、民族文化等资源的保护,依法保护名胜名城名镇名村,保持传统村镇原有肌理,延续传统空间格局,注重文化挖掘和传承,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互促进、共同提升。要倡导绿色旅游消费,实施旅游能效提升计划,降低资源消耗,推广使用节水节能产品和技术,推进节水节能型景区、酒店和旅游村镇建设,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旅游业涉及面广、关联度高、渗透性强,号称无边界产业,与110多个产业关联,一业兴带动百业旺的倍增效应十分明显。要推进文旅融合,注重挖掘和利用历史背景和文化、地域特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传统农耕文化等资源,注重增加各类旅游创建的文化底色特色,用文化理念发展旅游,用旅游载体传播文化,让旅游更有“诗意”、让文化走向“远方”。要推进城乡融合,坚持景城联动、景区带村,全力打好“城市+乡村+景区”组合牌,统筹推进旅游景区、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以及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加强城乡整体风貌、全域环境整改治理,更好助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要推进产业融合,实施“旅游+”“+旅游”发展的策略,推动农业、林业、工业、水利、交通、生态、自然资源、海洋等领域与旅游融合发展,培育壮大“现代农业+旅游”“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旅游”“体育康养+旅游”“绿色生态+旅游”等融合发展新业态。要推进产城融合,利用工业园区、工业展示区、工业历史遗迹等开展工业旅游,发展旅游用品、户外休闲用品和旅游装备制造业,积极发展商务会展旅游,完善城市商业区旅游服务功能。

  全域旅游生命力就在于有特色、有特点、有特质,没有创意就没有生意,没有震撼就只有遗憾。要在深耕特色基础上实现各种资源的有效配置,防止一味求大求全,善于借鉴各地先进经验,但不能简单复制、全盘克隆他人模式。要树立“新、奇、特、异”差异化理念,推行各具特色、差异化推进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方式,构筑具有地域特征、民族特色的城乡建筑风貌,塑造特色鲜明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打造主题突出、传播广泛、社会认可度高的旅游目的地品牌,防止千城一面、千村一貌、千景一色。要立足资源禀赋、发挥特色优势、打造地方特点、凸显地区特质,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产品,创造具有原创性、唯一性、专属性的独特项目,开发意想不到的“化外之地”。要抓好特色品牌塑造、形象定位、策划营销,依托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相关历史遗存,推出差异化、个性化、特色化的高品质文旅商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创产品。

  后疫情时代,要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拓展文旅产品供给方式,加强文旅智慧服务和智能监管,推动文旅资源“数字化”、文旅工作“智慧化”、公共服务“一键通”、行业监督管理“全覆盖”。加速发展旅游大数据平台、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云旅游平台、线上数字化体验、沉浸式旅游场景等,涉旅场所实现免费WiFi、通信信号、视频监控全覆盖,主要旅游消费场所实现在线预订、网上支付,主要旅游区实现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实时信息推送,开发建设咨询、导览、导游、导购、导航和分享评价等智能化旅游服务系统。加强智慧旅游平台建设,用好用活大数据资源,做到既能有明确的目的性、个性化推介宣传、定制服务,又可在疫情防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处置中及时有效应对,把负面影响和损失降至最低。积极运用“12301”智慧旅游服务平台、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手段,健全旅游投诉举报受理、处理、反馈机制。

  推进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各部门联动、全社会参与的旅游综合协调机制,形成综合产业综合抓的局面。建立健全旅游联席会议、旅游投融资、旅游标准化建设和考核激励等工作机制。坚持依法治旅,健全联合执法机制,加强旅游质监执法工作,维护旅游市场良好秩序,提高旅游执法专业化和人性化水平。发挥旅业协会自律作用,完善旅游监管服务平台,健全旅游诚信体系。建立统一受理旅游投诉举报机制,形成线上线下联动、高效便捷畅通的旅游投诉举报受理、处理、反馈机制。全面实施文明旅游公约,建立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制度和部门间信息通报机制,促进文明旅游制度化、常态化。要加强安全管理,严格落实安全责任,提高安全保障水平。要聚焦现代旅游业发展需求,强化“成绩单”意识,培养专业思维,提升推动旅游业高水平发展的专业能力。



上一篇:【48812】文旅景区开发运营八大形式 下一篇:金巍丨“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解读:把握“两个体系、一种融合、三大支撑”开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推荐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