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
来源:常见问题    发布时间:2024-10-24 16:57:40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改进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向村庄、集市等末梢延伸,促进城市优质文化资源下沉,增加有效服务供给。”近年来,我国公共文化设施网络逐渐完备,公共文化资源配置更优化,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逐步加强,新型城乡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成效显著。

  “今年3月底,我们将搬进新场馆。”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左旗乌兰牧骑队长阿拉腾达来说。2023年全国两会,阿拉腾达来提交了《大力振兴乡村文化 全方面推进我国基层文化体育蒸蒸日上》的提案,建议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和健身场所,激发乡村文化活力。这一提案受到政府重视和回应。2023年,苏尼特左旗实施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年内投入700余万元完成了苏尼特左旗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等项目建设,新增场地面积超1万平方米,进一步满足辖区群众的文体需求。阿拉腾达来表示,未来,各种文艺汇演、文体赛事、综合会议等都将在新场馆进行。空间不闲置、阵地有保障、服务有质量,农牧民的文化获得感会更强。

  “我们要提供更多合适空间来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让村民有所学、有所乐。”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党总支余静介绍,大湾村巧用不同空间开展文化活动。如村里有一处300多年历史的汪家祖宅,现在已经成为一间不收门票的农耕民俗文化展览馆。“当年,我们将老宅进行了抢救性维修。一位收藏爱好者将其多年收藏的3万多件农耕民俗老物件放进老宅,按展馆的风格进行了布展,成就了农耕民俗文化展览馆。今年,这座场馆将更换一批新展品,更好地服务群众和游客。”余静提到,大湾村新建的集茶叶采摘、加工、旅游等于一体的茶厂,常常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大湾村还主动对接优质资源,积极引进人才。去年,安徽省合肥师范学院与金寨县签订“校县合作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协议,由1名教师担任文化特派员常驻大湾村,3名教师担任乡镇文化工作联络员,来村里帮助群众排节目、办活动。

  城市优质文化资源下沉重要的是与群众所需同频同行。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张家港市永联村党委书记吴惠芳认为,城市优质资源的“下乡”要从乡村缺少的方面来考虑,结合乡村特点有明确的目的性地输入。“我们在建设永联小镇时,就以民俗文化为切入点,先后配套建设永联文化活动中心、永联戏楼、农耕文化园、永瓷工坊等文化阵地。同时,考虑永联小镇生活的便捷性,引入一些品牌商家,逐步建立永联文体馆、暨阳书画社、永联美术馆,让文化服务到村民家门口。”吴惠芳表示。

  深入乡村开展调研,加深了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开明画院副院长舒勇对乡村文化空间建设的认识。他认为,城乡文化空间应相互赋能,城市的优势资源可以更多进入乡村,乡村新型文化空间建设不必“高大上”,而是要善建会用“小而美”的空间,以星罗棋布的小空间、微地标凝聚大众,保存乡土气息、体现乡村特色,其重点是深入研究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给予非遗传承人、返乡学生和村民等群体更多展示机会。

  指尖“云游”文化场馆、数据构建用户画像、智能分析最新需求、动态调整服务板块……近年来,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持续推进,在丰富数字服务手段、扩展数字产品功能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许多代表、委员观察到,公共文化数字化正让“在线”服务与“在场”服务更好衔接,一系列创新探索正在重塑新时代人们的文化生活。

  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确指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以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项目和公共文化云项目为引领,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取得新突破”是“十四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现阶段,围绕智慧化管理、智慧化服务、线下智慧空间、智慧知识资源建设的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不断推进。各地的公共文化数字化重点也已逐步从基础平台建设转向完善平台功能、细化服务颗粒度。不过,数字化和智慧化程度仍有很大提升空间。比如,人机交互的设计和智能体验的丰富性仍显不足,数字化服务内容的互动性、趣味性、知识性有所欠缺等,无法更好使用户得到满足特别是年轻用户的需求。

  “我们要善用数字赋能,以AI互动、AR等数字技术打造沉浸式、交互式体验。”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图书馆参考咨询部主任刘忠斌认为,目前,多数公共文化场馆都有在线服务意识,积累了参观人数、使用时长、用户轨迹等数据,还应加大分析力度,努力提供“自下而上、以需定供”的互动式、菜单式服务。

  以数字化手段构建的服务场景应有机融通线上、线下。结合文化场馆服务功能融合的实际,刘忠斌建议聚焦资源整合联动,推动文化场馆协同创新,推动数据的行业纵向贯通和区域横向联通,整合各自优势资源,提供集成化、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

  “新时代,图书馆要不停地改进革新、升级服务方式,让公共文化服务惠及更多人。图书资源数字化可以让读者阅读更方便,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尤其是图书馆的古籍资源以数字化方式呈现给广大读者,既能展现古籍的内容,又起到了保护原件的作用。”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馆长陈红彦认为,数字化有利于将古籍内容活化成为大家更易得到的形式,让书里的内容走进更多人心里。

  陈红彦介绍,国家图书馆联合国内互联网公司发起了“甲骨文推广公益项目”,以“让中国字源远流长,让好故事生生不息”为主题,以网文助力古老的甲骨文在数字时代焕发生机。如“阅字如愿”网络互动小游戏让读者尤其是小朋友感受到甲骨文的魅力,点击量超2亿人次,是古籍活化和传播的成功探索。

  “新媒体技术方法的应用为现代人与古人对话建立了渠道,新技术和古籍内容相结合,能够吸引更多人走近古籍、了解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陈红彦说。

  近年来,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火热开展,大大提升了群众的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其中,一批有影响力的群文品牌更是很好地推动了群众文化繁荣发展。

  “群文活动能够传达时代发展新气息、宣扬民间传统文化新韵味,既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增强邻里感情,又为更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兴海路街道党工委书记刘小蓉认为,要紧抓群文活动的时代性、人民性要求,并在群众文艺创作中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把准方向,推出更亮、更响的群文活动品牌。刘小蓉介绍,兴海路街道挖掘利用地方特色,将河湟文化与群文活动相结合,打造了“六湟”系列文化活动,已连续举办17届。该活动依托兴海路市民文化活动中心、精神文明实践所(站)等平台组织了9个业余文化团体在辖区展演,让群众当编导、做演员、当评审,充分的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得到群众的广泛支持。

  “向下扎根”的同时,许多来自基层的代表、委员都表示,支撑自己“向上生长”的力量越来越足。在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高作镇陈甲村党总支书记鲁曼看来,这种力量主要源于精神富足。“群文活动的开展,发掘了乡村里的文化能人,给了大家展示才艺的舞台,还让地方特色美食、文旅资源有机嵌入。”鲁曼认为,立足乡村这片文化厚土,群文活动让许多“新农村人”和年轻人深入理解了地方文化,让他们找到了归属感,从而更加关心家乡的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阜阳市副市长杨善竑表示,一些热度高、品牌效应强的活动带动了群众增收,让人们既“富口袋”又“富脑袋”。“去年,‘大地欢歌·美好安徽’全国夏季‘村晚’示范展示活动在阜阳市临泉县长官杂技小镇举办期间,小镇累计接待游客4万人次,商户收入达230余万元,当日农产品展示平台销售额突破150万元。”杨善竑说。

  要把群文活动办得出彩出新,离不开优秀人才的支撑。各地发挥各类公共文化机构的作用,培育扎根基层的群众文艺团队和骨干,并扶持引导业余文艺团体,让人民真正成为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展示者、欣赏者和分享者,为群众提供更多展示自我风采的舞台。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宋秋有着深入思考。

  “现在基层群文活动很活跃。对于人才教育培训,一方面,我们很注重培育文化专干,最重要的包含各级文化馆员、相关从业者。另一方面,也注重挖掘、培育基层民间文化人才,争取让文化能人和文化爱好者都有施展空间。”宋秋说。

  根据调研,县乡一级的文化专干存在数量少、流动性相对大的现象。宋秋认为,编制难解决和发展空间不足是根本原因。“为让文化专干留得住、靠得上,四川探索出‘市招、县管、乡用’的新路子,让人才安心留在基层。招聘来的文化专干不是固定在一个乡里,而是根据活动实际,灵活轮岗或转换服务点位。”为促进高水平文化专干成长发展,四川开展了群众文化专业职称“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工作,为建立基层文化人才定向评价体系提供了有力保障。

  “基层百姓是群文活动的主角。要发掘和培育出更多‘民间高手’,带动和激发群众的热情,我们想方设法为他们搭建舞台,给予一定的奖补扶持。”在宋秋看来,文化为民、文化惠民、文化乐民是群文活动及其人才发展的根本目的。

  构建参与广泛、形式多样、机制健全、灵活高效的文化志愿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旅游公共服务,是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代表、委员结合实践经验,围绕创新推动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提档升级提出了思考和建议。

  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扎根一线是文化志愿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年的提案中,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妇联执委、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声乐总监郭蓉聚焦文化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她建议,组织文化艺术各门类专家走进乡村采风,与乡村文化艺术爱好者深度合作,帮他们提升综合素养,策划具有乡村文化特色的节目或活动,将广阔的田野变成乡村文化最好的展示舞台。“文艺工作者‘为家乡代言’,返乡赋能,吸引带动更多人才、资金、项目参与乡村文化事业可持续发展。”郭蓉说。她还建议文艺名家发挥乡情纽带作用,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在乡村建立工作室、打造乡村文化名片,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文化内涵和价值,带动乡村农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玉池村农民作家马慧娟十分关注文化志愿服务。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会同国家民委组织并且开展了“春雨工程”——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边疆行,推出364个志愿服务项目,让一大批优质文化和旅游资源以志愿服务的形式流向边疆和民族地区。“‘春雨工程’的开展十分有必要,对于开阔基层百姓视野、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有非消极作用。”马慧娟建议,进一步建立长效机制、丰富服务内容,培育返乡大学生、地方文艺骨干参与基层文化志愿服务。同时,边疆和民族地区也要注重打造本地特色,主动“走出去”,实现跨地域交流。

  在博物馆行业深耕30多年的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博物总馆副馆长宋燕说:“目前,博物馆的解说词内容和展陈设置等不全部符合孩子们的需求。”为服务好青少年,六朝博物馆开展了志愿服务项目“大手拉小手——六朝青‘小青莲’培养计划”,面向南京市10至17周岁的青少年招募一批“小青莲”,走进六朝博物馆展厅,履行为期一年的六朝文物守护职责,为观众讲述博物馆文物背后精彩的故事。培养计划开办4年来,约150人入选“小青莲”团队,累计守护文物1161小时,讲解场次796场;负责“小青莲”培训工作的“六朝青”志愿服务社则已走过近10个年头,服务总时长近10万小时。“这背后是文化志愿者始终如一的真诚与热情。”宋燕介绍,六朝博物馆结合馆藏文物,创新设计了“探秘六朝”“美在六朝”“六朝风物”等几十个社教项目及相关研学课程,把观众请进博物馆的同时,博物馆人还深入社区、学校提供服务。

  重实效、有温度的旅游公共服务是提升游客体验的重要一环。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推进旅游公共服务与公共文化服务融合,是提升现代化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

  “多年来,我们走绿色发展道路,开展村庄环境整改治理,筹资建立游客综合服务中心,都是希望可以提供优质服务、打造优质环境。”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安吉县余村村党支部书记汪玉成调研走访了一批科技公司,探索提升旅游公共服务的办法。汪玉成建议,扩大景区乃至全村的数字化、智能化应用覆盖面,以一站式、精细化服务对接游客多元需求。比如,游客一进村就能收到余村相关旅游资讯的信息推送,在手机客户端就能实现自助游购、智能导航等。

  对于近年来外国游客数量增加的情况,汪玉成建议,培养对口服务的专业化人才,加大导游和讲解员的外语培训力度,在服务外国游客的过程中传递文化理念,将旅游公共服务与讲好中国故事有机结合起来。

  (统稿:王彬 参与采写:李荣坤 李欣然 刘淼 卢旭 彭澳丽 张欣 本版摄影:卢旭)



上一篇:长三角文明和旅行公共服务产品收购大会举行 南通“非遗菜单”在沪受热捧 下一篇:鄂尔多斯市:提升暖城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打造人民群众心中的诗和远方
推荐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