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市场在面临诸多挑战的情况下,依然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尽管总体消费数据增长缓慢,但从多个角度可以看出其潜力巨大。例如,不同城市的千禧一代消费者信心差异很大,部分低线城市的消费者信心水平甚至超过了 80%。此外,预计从 2022 年到 2030 年,中国将再增 8000 万中产及以上人口,届时中产及以上人口的占比将达总人口的 35%,为长期消费市场提供韧性。这些新增中产人群有超 70% 来自三线及以下城市,将继续提升市场的消费力。同时,品质消费势头迅猛,消费的人在餐饮、医疗保健、个人日化、数码家电、运动休闲等品类仍呈现出为 “更高品质支付溢价” 的意愿。
精准把握市场动态对公司制定战略决策至关重要。公司能够通过市场细分与目标市场定位,更深入地了解市场和消费者需求。例如,进行人口细分,按照消费者的年龄、性别、收入等特征进行划分;心理细分,基于消费者的个性、价值观等进行划分;地理细分,根据消费者所在地理位置进行划分;行为细分,根据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等因素进行划分。通过这些细分方式,企业可以发现市场机会,为后续的营销策略制定提供依据。同时,企业还可以建立竞争情报系统,明确竞争情报系统的目标,构建系统架构,实施具体步骤,并优化系统运行,以精准把握市场动态,引领投资决策。
消费市场存在风险的同时也充满机遇。一方面,消费市场存在就业压力持续化风险、收入乏力持久化风险以及价格传导超预期风险等。企业谨慎动机抑制扩大再生产,灵活用工形式占比提升间接推升失业风险,就业压力持续高位,影响消费。同时,企业员工工资上涨受两大因素制约,疫情对企业员工的薪酬稳定产生重要影响,拉大社会收入差距。此外,大宗商品价格过快上涨对终端销售影响显著,下游企业可能减产应对成本转嫁,消费品行业承压较大。另一方面,消费市场也有新的机遇。国潮成为流量密码,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尝试增加中国元素,形成从供给侧到消费侧的正向循环。新消费、新场景、新趋势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方向,如打造新需求、满足新人群需求、坚持商业向善理念等。企业应审慎决策,以应对市场变化。
国内经济增长对消费市场规模扩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数据来看,中国 GDP 保持着一定的增长速度,如近几年维持在 5% 左右的增速。GDP 的增长意味着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的提升,居民收入水平也会随之提高。当居民收入增加时,消费能力也会相应增强。以 2024 年为例,随着 GDP 的增长,居民可支配收入有所增加,这使得消费者在食品饮料、数码家电等方面的消费意愿增强。同时,经济增长也会带动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如物流、交通等,降低商品流通成本,进一步促进消费市场的繁荣。
消费作为经济增长 “主引擎” 的表现十分突出。首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提升。2023 年,消费对 GDP 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一定比例,如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 77.2%。这表明消费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未来,随着消费市场的不断升级和扩大,其发展趋势将更加多元化。一方面,服务消费将持续增长,如交通出行服务类、通讯信息服务类零售额保持两位数增长。另一方面,新型消费将不断壮大,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蓬勃发展,新能源汽车、智能家居、国货 “潮品” 销售快速增长。
目前,消费市场总体规模庞大且呈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断增长,如 2024 年 1 月至 7 月,我国网上零售额 8.38 万亿元,同比增长 9.5%。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 7.01 万亿元,同比增长 8.7%,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 25.6%。这表明消费市场在数字经济的推动下,线上线下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
消费市场的消费结构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在商品消费方面,部分升级类商品销售加快,限额以上单位体育娱乐用品、通讯器材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 10.7% 和 12.7%。在服务消费方面,1—7 月,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 7.2%,增速比商品零售额快 4.1 个百分点,其中餐饮收入增长 7.1%,交通出行服务类、通讯信息服务类零售额保持两位数增长。在线上线下消费方面,线 月,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 8.7%,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为 25.6%,较上半年提升 0.3 个百分点。
乡村与城镇消费市场存在着明显的特点和增速差异。乡村消费市场增速快于城镇,随着县域商业体系不断完善,县乡市场销售规模稳步扩大。2024 年 7 月份,乡村消费品零售额 5066 亿元,同比增长 4.6%,增速比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快 2.2 个百分点。1—7 月,乡村消费品零售额 3.65 万亿元,同比增长 4.5%,增速比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快 1.1 个百分点。其背后的原因主要包括:一是乡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物流配送更加便捷,促进了商品的流通;二是乡村居民收入水平逐步提高,消费能力增强;三是国家政策对乡村消费市场的支持,如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等政策在乡村的落地。
新兴消费领域如健康消费、可持续消费、高端消费等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在健康消费方面,消费者更加关注健康,对健康类产品的需求增加,如今年春节,低单价健康类礼盒热卖,坚果、牛奶礼盒销量增长较大。可持续消费方面,绿色消费观念深入人心,有 73.8% 的消费者会在日常生活中优先选择绿色、环保的产品或品牌。高端消费领域,如宠物消费高端化,宠物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宠物主人群体年轻化,对宠物的投入增加,整体消费水平呈现高端化趋势。
消费者在不同代际、城市间的消费信心差异明显。例如,一线城市老年人和三线城市中老年消费信心较强,他们有钱有闲,愿意消费。而农村中老年和一二线千禧一代消费信心较弱。消费行为也发生了变化,消费者变得更加理性,追求产品的功能价值和情绪价值,拒绝无理由的溢价和无品质的低价消费。同时,消费者越来越注重消费过程中的体验和服务,如旅游、文化娱乐、健康养生等领域的消费需求持续增长。在不同城市间,低线城市的千禧一代消费者信心水平差异很大,部分低线城市的信心水平超过了 80%。这表明消费市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企业需要根据不同的消费群体和市场需求,制定个性化的营销策略。
传统商品如家电、汽车、家具等的消费变化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在家电领域,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消费者对品质生活的追求,智能化、高端化家电产品的需求逐渐增加。例如,智能冰箱能够根据食材的种类和数量自动调节温度,智能洗衣机可以根据衣物的材质和污渍程度选择合适的洗涤模式。同时,以旧换新政策也对家电消费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据统计,2024 年家电以旧换新活动带动了约 4.4% 的家电销售额增长。在汽车领域,新能源汽车成为消费热点。新能源汽车具有环保、节能等优势,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数据显示,2024 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 32.5%,市场份额不断扩大。此外,汽车的智能化配置也成为消费者关注的重点,如自动驾驶、智能互联等功能。在家具领域,消费者更加注重个性化、环保和舒适的产品。
定制家具市场需求不断增长,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喜好定制家具的尺寸、颜色和款式。同时,环保材料的家具也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如实木家具、竹制家具等。
国货 “潮品” 和新能源汽车等新兴商品市场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国货 “潮品” 在近年来迅速崛起,成为消费市场的新宠。国货品牌通过创新设计、优质品质和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关注。例如,一些国货美妆品牌推出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化妆品,如故宫口红、颐和园眼影等,受到了消费者的热烈追捧。同时,国货运动品牌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如李宁、安踏等品牌通过科技创新和时尚设计,提升了品牌的竞争力。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增长潜力巨大。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新能源汽车的销量有望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此外,新能源汽车的技术不断进步,续航里程不断提高,充电设施也在不断完善,这些都将进一步促进新能源汽车的消费。
文旅融合为服务消费带来了巨大的机遇。文旅消费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对文化和旅游的需求,还可以带动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服务消费的增长。例如,2024 年南宁市公共文化进商圈系列活动在青秀区东方之梦商业街举行,通过融合爱情、音乐、魔术与传统文化元素,为市民游客打造了一个具有南宁本地特色品位的公共文化空间,扩大了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服务消费需求,进一步推动了文旅商融合发展,促进了服务消费高质量增长。
文旅深度融合正释放出叠加效应,今年前三季度,服务消费呈现蓬勃发展态势,交通、住宿、餐饮等消费增速加快。跟着非遗去旅行、跟着演出去旅行也成为社交平台上的热点。随着文旅产品供给种类的不断丰富、供给质量的有效提升,文旅消费潜力将进一步释放,为拉动整体消费上升、助推经济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未来,文旅融合将继续深化,推出更多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满足游客品质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
餐饮、交通、教育文化娱乐等服务消费领域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在餐饮消费方面,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餐饮消费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的趋势。例如,“五一” 假期期间,各地街头巷尾的烟火气加速升腾,餐饮门店生意红火。多业态联动效应更趋明显,“餐饮 +” 跨业态联动的场景大量涌现。同时,县域餐饮消费空间也将持续扩大,线上线下融合程度加深。
在交通服务消费方面,随着人们出行需求的增加,交通服务消费也在不断增长。例如,国内旅游总人次的增加带动了交通出行服务类零售额的保持两位数增长。在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方面,人们对知识和文化的需求不断增加,推动了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的增长。例如,博物馆推出特色展览、特色活动,吸引公众 “打卡”,在避暑纳凉的同时享受知识盛宴。2023 年全年新增备案博物馆 268 家,全国备案博物馆达到 6833 家,举办陈列展览 4 万余个、教育活动 38 万余场,接待观众 12.9 亿人次。
本土品牌在消费市场中展现出强劲的竞争优势。一方面,本土品牌更了解国内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推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例如,在功能性护肤品行业,国产品牌薇诺娜根据国内消费者的皮肤问题,专注于敏感肌护理,以 20.5% 的市占率排名第一。在手机市场,国产手机品牌也不断创新,满足消费者对性能、拍照等方面的需求,市场份额逐渐扩大。另一方面,本土品牌在文化认同上具有天然优势,能够更好地融入中国元素,引发消费者的情感共鸣。如国货美妆品牌推出故宫口红、颐和园眼影等产品,受到消费者热烈追捧;泉州的国货品牌盼盼食品、利郎等,通过结合本土文化和创新精神,赢得了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
然而,本土品牌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首先,在技术研发方面,与外资品牌相比仍有一定差距,需要加大投入,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其次,品牌营销能力有待提高,虽然一些本土品牌在情感营销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整体营销思维和创新能力上,与新兴品牌相比还有所不足。例如,一些老国货品牌在面对市场多元化需求时,可能缺乏有效的营销策略,限制了品牌的市场影响力。最后,本土品牌还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不仅要与外资品牌竞争,还要应对国内新兴品牌的挑战。
电商企业在消费市场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对市场走势产生了重大影响。首先,电商平台已成拉动消费主力军。目前,淘宝、抖音、京东、小红书、拼多多、唯品会等平台逐渐被消费者所接受,其中垂直电商通过专注于特定领域或行业,提供更精准、更符合个性化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日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直播电商等新业态发展势头强劲,2023 年上半年,直播电商交易额渗透率约为 27.8%,预计全年渗透率将达到 31.9%。京东数据显示,2023 年京东 “11.11” 成交额、订单量、用户数齐创新高,京东采销直播的总观看人数突破 3.8 亿。
其次,电商平台销售产品更加丰富,小到柴米油盐酱醋茶,大到 “大国重器”,都能在电商平台上销售。“双 11” 期间,国资委新闻中心 “国资小新” 开通淘宝店,上架了包括核能充电宝 “玲龙一号”、5G 射频收发芯片等在内的 16 件 “大国重器”,引发广泛关注。跨境电商消费迅速增长,在第六届进博会上,有不少进博新品通过跨境电商平台同步发售,“展品” 加速变 “商品”,拉动了跨境电商的销量。在 “双 11” 大促的带动下,跨境电商 “买卖全球” 更加通畅。统计数据显示,10 月 31 日 20 时至 11 月 8 日,广州海关累计监管跨境电商零售进出口清单 2677.3 万票,同比增长 53.1%。
最后,电商企业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电商经济的发展让千万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平台之间陷入内卷,大量小商贩经营困难,年轻人被迫去送外卖。电商平台并非简单把实体搬到线上,这里遵循的是二八定律,甚至一九定律,有流量的可能就是那千分之一万分之一。想知道卖同样的货为何别人都按亿成交自己的却是个位数,就得继续花钱买流量推广。在这种残酷的内卷之下,实体生意没得做,线上生意普通人也只能图个温饱。所有的利润向电商大平台集中,向少数网红集中。
外资企业对中国消费市场的投资呈现出复杂的变化趋势。一方面,部分外资企业持续加码投资中国市场。例如,全球最大的农业和食品企业之一嘉吉在中国运营已有 50 多年,近年来在极具中国特色的消费市场里挖掘出不一样的新机遇。在浙江平湖,嘉吉新投产的风味糖浆生产线为现制饮品市场创造出无限可能。2023 年中国餐饮收入首次突破五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 20.4%。从去年开始,嘉吉亚太地区食品板块的创新产品销售额呈两位数增长,其中超过四成由中国市场贡献。
全球新能源汽车龙头特斯拉进入中国市场已有 10 年,十年间硕果累累。2023 年中国豪华轿车销冠 Model 3 也在近几个月保持着月度豪华轿车销冠的纪录。特斯拉表示未来相信在各个领域,中国都会成为特斯拉另一个全球中心。德国大众汽车集团携旗下奥迪、保时捷、宾利、兰博基尼等 13 款明星车型组成的 “汽车集群” 亮相中国第四届国际消费品博览会,集团已为中国市场制定并正在落实面向 2030 年的发展计划,全面发力向智能网联汽车的转型,致力于保持在际车企第一的地位。
另一方面,也有部分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面临挑战,市场份额有所下滑。例如,在中国手机市场,国外品牌凭借其自身的技术优势几乎一直垄断着中国市场,但中国国产手机厂商线 年,当时中国手机厂商一举拿下了整个市场的 55.28%。然而,这仅仅是昙花一现,随后而来的就是市场份额的下跌和进一步萎缩。在运动服饰市场,耐克、阿迪达斯等国外品牌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在今年整体呈现了下滑趋势。
外国品牌在中国消费市场的份额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在快速消费品市场,大约六成外资品牌在 2013 年丢失了市场份额。即便在外资品牌总体份额增长的品类中,不少外资品牌也出现了份额流失。同时,外资品牌在所有级别城市的市场份额均有所下滑,包括外资品牌占据较大优势的上线城市。市场份额的变化主要源于外资品牌渗透率在各个级别城市中的下滑。
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中国本土品牌的崛起,本土品牌开始根据广大顾客的消费理念打造产品,发挥本土优势,不断提升市场份额。例如,在软饮市场,加多宝集团运用传统医药理念推出中草药凉茶 “加多宝”,占据软饮市场份额高达 6.1%,缩小了与可口可乐的差距并远超百事。在功能性护肤品行业,国产品牌薇诺娜在市场上以 20.5% 的市占率排名第一。
二是消费者对本土品牌的认知和认可度提高,消费者正在寻求更具有文化和地区特色的产品,这促使他们更多地选择本土品牌。
三是外国品牌在品牌形象的建立需要更多的维护和创新。消费者现在更加注重品牌的核心价值观和社会责任,如果外国品牌无法在这些方面与时俱进,并与消费者的需求相契合,就难以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四是消费者购物渠道变化,随着电商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在网上购买商品,国内电商平台也开始鼓励本土品牌的销售,给予更多机会,这使得国外品牌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
一方面,该政策有效带动了重点零售品增势向好。以家电市场为例,据国家统计局数据,9 月份限额以上单位家电零售额同比增长 20.5%,增速比上月加快 17.1 个百分点。众多消费者积极参与家电以旧换新活动,智能家电和节能产品备受欢迎。如格力家电的销售经理介绍,一级能效的变频空调、智能冰箱等产品销量比政策实施前增长了近一倍。
在汽车市场,以旧换新政策也促使汽车消费明显增长。新能源汽车畅享季活动吸引了众多消费者,叠加置换活动优惠,不少消费者抓住时机换车。例如北京市民李先生体验试乘小米新能源汽车后,被新车的驾驶感觉和节能效果吸引,加上优惠政策,坚定了换车的决心。
在家居家装行业,以旧换新政策同样带来了换新热潮。上海市民赵女士换上了时尚又舒适的新沙发,不仅享受价格优惠,还获得免费上门测量和设计服务。广东省广州市的陈先生利用政策补贴和装修公司折扣,对厨房进行重新装修,使用环保材料,设计更合理。
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等政策对消费市场也产生了积极影响。该政策的出台为消费市场注入了新活力,涵盖了饮食住宿、旅游、娱乐和数字消费等多个领域。
在餐饮方面,进一步促进了餐饮业的发展,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和优质服务。推出更多优惠政策,扶持餐饮企业发展,降低餐饮成本,使消费者能够以更低的价格享受美食。同时,提高食品安全监管力度,为消费者提供更放心的用餐环境。
在旅游领域,加大旅游消费的支持力度,鼓励各地政府制定景区门票减免、淡季免费开放等政策,提升旅游消费。如今年端午节假期,中国全国国内旅游出游合计 1.1 亿人次,同比增长 6.3%;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 403.5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8.1%。
在数字消费方面,支持电子商务、互联网 + 等新业态的发展,为消费者提供更便捷的购物体验和更多选择。花旗发布研究报告称,国务院发表《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内地互联网和媒体行业具有积极意义,预期服务消费将在当前宏观环境下保持韧性,包括音乐、电影、网络游戏及电子竞技等娱乐消费、旅游及本地服务等。
政策调整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首先,企业需要快速适应政策变化,调整生产和营销策略。以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为例,企业需要加大促销活动力度,提高服务质量,满足消费者对新品的需求。同时,企业还需要与政府部门和其他相关机构密切合作,确保政策的顺利实施。其次,政策调整可能导致市场竞争加剧。在促消费政策的推动下,更多企业进入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企业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升级和服务优化等方式,在市场中脱颖而出。
然而,政策调整也为企业带来了诸多机遇。一方面,政策支持为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等政策的出台,鼓励企业在旅游、娱乐、数字消费等领域拓展业务,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另一方面,政策引导企业创新发展。企业可以根据政策导向,加大研发投入,推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例如,蒙牛乳业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执行总裁程表示,研发是乳业创新的基石,蒙牛用了 20 年时间,建立起了 1.5 万株的菌种资源库,成功筛选出了具有知识产权的益生菌。小仙炖副总裁张勇介绍,小仙炖通过一系列的标准建设、科研支持、系统创新,推动燕窝行业从原有的干燕窝模式、即食模式升级到了鲜炖燕窝的模式,十年来,企业已经发布科研专利将近 120 项。
此外,数智化转型已成为消费行业实现效能飞跃、商业模式变革的必由之路,通过数智化可以大幅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性价比。蒙牛去年在宁夏投产了全球首座乳业的数智化工厂,被世界经济论坛评为灯塔工厂,这座工厂实现了 “三个 100”,即 100 名员工、100 万吨年产量、100 亿元的年产值,交付周期缩短了 55%,经营成本降低了 32%,人均效能比传统的工厂提高了 20 倍。
企业要把握政策机遇,首先要密切关注政策动态,及时了解政策变化,调整企业发展战略。其次,加大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投入,推出符合政策导向和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同时,加强与政府部门和其他企业的合作,共同推动消费市场的发展。最后,提升企业的服务质量和品牌形象,增强消费者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消费者信心低迷主要受多方面因素影响。首先,收入不确定性是关键因素之一。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就业压力持续化,企业谨慎动机抑制扩大再生产,灵活用工形式占比提升间接推升失业风险,导致居民收入不稳定。例如,大量的灵活就业人员挣扎在温饱的边缘,无力为消费助力。其次,房地产市场疲软也对消费者信心产生了负面影响。房贷压力巨大,使人们在其他消费方面有所顾虑。数据显示,居民对未来房子、教育、医疗、养老的巨大压力感到恐惧,不敢进行过度消费提高生活水平。此外,对未来经济的前景信心不足也是重要原因。持续观望的态度使得人们不敢提前消费,消费市场活力不足。
为挖掘消费潜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刺激消费热情。政府和企业能够最终靠举办各类促消费活动,如发放消费券、举办购物节等,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例如,2023 年我国举办 “消费提振年” 系列活动,多措并举促进消费持续恢复和扩大。二是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加快完善分配制度,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并有效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和改善收入增长预期。同时,加大对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投入,减轻居民负担,释放消费潜力。三是优化消费环境。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实施标准提升行动,加快构建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标准体系,推动商品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改善生活需要。
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等新型消费业态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数字消费方面,消费技术的可行性增强了消费内容的可及性。借助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无人零售店、直播带货、社交电商等新型业态在客户和商品之间建立了快捷的链接,使消费者可以突破传统消费的时空限制,随时随地通过线 月,我国限额以上单位通信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 12.7%,充分反映了数字消费市场的强劲增长势头。绿色消费方面,绿色消费的核心理念在于促进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消费者的绿色意识加快形成。有 73.8% 的消费者会在日常生活中优先选择绿色、环保的产品或品牌。健康消费方面,消费者更加关注健康,对健康类产品的需求增加。例如,今年春节,低单价健康类礼盒热卖,坚果、牛奶礼盒销量增长较大。
技术创新推动了消费升级,智能家居、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就是典型例子。在智能家居领域,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绿色、低碳、智能、安全的智能家居产品有望在未来走进千家万户。例如,华为 “未来之家” 展区科技感十足,通过操作中控屏,便可以实时掌控相关设备,轻松实现灯光秀、观影、K 歌 等个性化智慧场景。此外,通过创新的 AI 辅助康养传感器,华为融合众多智能设备产品,为全屋打造了丰富的智能化场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新能源汽车具有环保、节能等优势,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数据显示,2024 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 [X]%,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同时,新能源汽车的技术不断进步,续航里程不断提高,充电设施也在不断完善,这些都将进一步促进新能源汽车的消费。
中国消费市场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风险。一方面,消费增长动能偏弱。尽管近年来消费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但消费增长的速度逐渐放缓。从数据来看,2024 年消费市场的增长率相比前几年有所下降,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从过去的两位数增长降至个位数增长。这主要是由于消费者信心不足、收入不确定性以及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导致的。消费者在面对经济前景不明朗时,往往会选择减少消费支出,增加储蓄以应对未来的风险。
另一方面,市场销售放缓也是当前消费市场面临的重要风险之一。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面临着销售增长的压力。尤其是在一些传统消费领域,如家电、服装等行业,市场饱和度较高,企业之间的价格战频繁,导致销售利润率下降。同时,新兴消费领域的发展虽然迅速,但尚未形成足够的规模来支撑整个消费市场的增长。例如,新能源汽车市场虽然增长迅猛,但在整个汽车市场中的份额仍然相对较小。此外,电商平台的快速发展也对传统零售渠道造成了冲击,进一步加剧了市场销售放缓的风险。
为了准确评估消费市场的风险,我们可以采用多种量化评估方法。一种常用的方法是使用风险评估工具,如风险矩阵、风险评分等。这些工具可以帮助企业对不同的风险进行量化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
例如,对于消费增长动能偏弱的风险,可以从消费者信心指数、居民收入增长率、市场饱和度等多个指标进行评估。如果消费者信心指数较低、居民收入增长率放缓且市场饱和度较高,那么该风险的等级就会相对较高。对于市场销售放缓的风险,可以从市场增长率、企业销售利润率、市场竞争程度等指标进行评估。如果市场增长率下降、企业销售利润率降低且市场竞争激烈,那么该风险的等级也会较高。
不同的风险对企业的综合影响也各不相同。消费增长动能偏弱可能导致企业的市场需求减少,销售额下降,从而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市场销售放缓则可能导致企业的库存积压、困难,甚至可能引发企业的经营危机。此外,不同风险之间还可能相互影响,进一步加剧企业的经营风险。例如,消费增长动能偏弱可能导致市场销售放缓,而市场销售放缓又可能进一步降低消费者信心,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首先,优化产品结构是一种有效的应对策略。公司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产品结构,推出更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例如,在消费升级的趋势下,企业可以加大对高端产品、个性化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力度,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以满足消费者对品质生活的追求。同时,企业还可以通过产品创新,开拓新的市场领域,如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等新兴领域,以降低对传统市场的依赖。
其次,拓展市场渠道也是企业应对风险的重要策略之一。随着电商平台的快速发展,线上线下融合的销售模式已经成为趋势。企业可以通过加强与电商平台的合作,拓展线上销售渠道,提高产品的市场覆盖面。同时,企业还可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降低单一市场的风险。例如,一些国货品牌通过跨境电商平台,将产品销售到海外市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此外,企业还可以加强品牌建设,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花了钱的人品牌的忠诚度。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品牌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企业可以通过广告宣传、公关活动、社交媒体等多种渠道,加强品牌推广,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同时,企业还可以通过提高产品质量、优化售后服务等方式,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增强品牌的忠诚度。
刚刚过去的12月26日,对中国和西方而言,都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这一天,是同志诞辰131周年纪念日;这一天,美国沉浸在刚刚过完圣诞节的喜悦氛围中。
这就是人间不公!731部队细菌战犯逃回日本后,很多人在医院、学校等公立机构担任要职
731部队是日本军国主义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下令组建的细菌战秘密部队之一。1931年到1945年期间,731部队进行骇人听闻的人体实验和细菌战等,在中国犯下滔天罪行。数千名中国、苏联、朝鲜战俘和中国平民被用于人体细菌和毒气实验。
近日,广西百色的杨女士表示,在广东惠州打工的24岁弟弟杨先生在租住屋离世。杨女士称,12月14日弟弟晚上8点半下班回到和女友同住的出租屋后与女友一同吃了外卖,“弟弟吃了煲仔饭,女友吃了河粉,她也吃了几口煲仔饭”。
今天,2025蛇年纪念币和纪念钞在银行网点开始线年蛇年贺岁纪念币和纪念钞于正式开启网上预约后“秒空”,火爆程度让广大网友出乎意料。“大意了,原以为‘蛇币’‘蛇钞’不像‘龙币’‘龙钞’那么抢手……”中午,#蛇钞#登上热搜第一。
反击战开打,中国果断出手,新年第一道禁令发往美国,“断供”已经开始,中方的这次行动具体是什么?一段时间以来,美国拜登政府一边疯狂打压中国半导体产业,一边又在粗涉中国内政,持续对售,面对美方这种赤裸裸的挑衅行径,中国也是果断出手,对美“反击战”正式开打,新年的第一道禁令已经发往了美国。
临近年底,一个又一个的噩耗,接踵传来还没有从阿塞拜疆飞机失事的事情走出来。韩国一大早就传出了噩耗。根据韩联社报道一架从韩国济州航空飞机在全罗南道的务安国际机场降落过程中偏离跑道,一头直接撞到了护栏上,导致发生了严重的碰。碰撞后飞机瞬间起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