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热爱 奔赴山河——文旅融合绘就绚丽画卷
来源:城市夜游    发布时间:2025-02-20 09:30:19

  刚刚过去的2024年,六安市文旅系统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不断推动文旅融合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推进繁荣兴盛的文化强市和高品质旅游强市建设,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2024年,全市接待游客687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2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和29%。

  回眸2024,六安市文化旅游业发展成效卓著,各领域如璀璨星辰,共同点亮六安文旅这片浩渺星河。

  ,市委、市政府立足空间、产业、资源比较优势,确定了打造六安版的“三地一区”战略发展定位,提出了发展全域旅游、打造全国知名红绿交融文旅康养基地、建设文旅强市的发展目标,擘画了文旅融合高水平发展蓝图。

  ,大别山、江淮分水岭、主城区、淮河水乡四大文化旅游片区版块联动,“春游江淮 花开六安”“清凉一夏 避暑六安”“璀璨金秋 丰收六安”“滑雪温泉 童话六安”四季文旅产品花样上新,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初步呈现。

  ,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日益完善,4.5万余场文化暖心惠民活动直达基层,点亮群众多彩生活,《咱们村里有村晚》《为梦想打上追光》登上文旅部、央视“村晚”舞台,老百姓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提升。

  ,“研学大别山 行走的思政课”频频出圈,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功能和旅游价值进一步彰显。“大别山风景道上的非遗之旅”绽放时代光彩,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事业展现崭新气象,处处跃动着文化的创新创造。

  ,六安着力蓄融合之势、促文旅之兴,通过项目化、绩效化、品牌化推动落实各项工作,文化和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交旅、水旅等一批全国融合发展示范案例成为高水平发展的生动注脚。

  ,文旅“一业兴带动百业旺”的综合效应持续放大,各种新探索、新打法不断刷新工作“榜单”,低空、漂流、溪降、滑雪、演艺等多元化新场景推动文旅消费扩容提质升级,文旅体验与传播更智能、更青春、更时尚。

  ,“极致服务看六安”安全服务体系化提升行动引领推进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人都是迎客松”“人人都是文旅推荐官”持续扮靓窗口形象,文旅市场全年秩序井然、稳定有序。

  ,全市文旅工作经验做法被省委《安徽信息》专报刊载3次,获得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和分管负责同志肯定性批示,向全省推广借鉴,六安文化事业和文旅产业发展不断迈出新步伐、迈上新台阶。

  文化旅游工作,一头系着国家发展大计,一头连着百姓烟火日常。过去一年,六安市逐渐完备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惠民活动,文化事业呈现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

  统筹加强公共文化设施软硬件建设,精心改造提升32个公共文化空间,全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不断的提高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水平,22家公共文化场馆累计接待客流516.8万人次,居全省前列。举办鄂豫皖沪首届大别山红色阅读马拉松大赛等阅读推广活动1100余场,开办“皋城文艺课堂”公益课1090班次,让公共文化变得触手可及、浸润日常。

  大力推动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延伸,成功举办第七届中国红色微电影盛典、鄂豫皖三省五市大别山民歌邀请赛、全省“群文之星”艺术影像大赛年度颁奖盛典、全市广场舞大赛、村歌红歌大赛等一系列群众文化活动,累计服务群众1500万人次。全年共组织“送戏进万村”演出1825场,举办乡村“四季村晚”730余场,“村晚”工作更是受到央视《新闻联播》专题报道。

  持续激发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活力,引导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在火热的生产生活中深耕人文沃土、厚植家国情怀,推动文艺创作不断攀登高峰,原创歌曲《幸福河》等2节目入选省舞台艺术优秀节目创作扶持计划,庐剧《金刚台姐妹花》入选省优秀舞台艺术作品下基层演出剧目,小品《查》荣获长三角地区暨华东六省一市戏剧小品大赛银奖,民歌节目《高山顶上搭歌台》获长三角民歌邀请赛最佳创编奖。

  畅游“华东最后一片原始森林”天堂寨,探寻自然生态之美;奔赴单家埠航空研学基地,逐梦云端,体验低空“飞行瘾”;观赏经典抗战实景剧《大别山传奇》,开启一场穿越时空的红色之旅……

  2024年,六安市立足红色资源、历史背景和文化、自然生态等独特优势,通过“旅游+”“+旅游”融合发展模式,创新打造文商旅、文交旅、文气旅等多元融合的消费新场景,全力构建“全域、全季、全业”的旅游发展大格局。

  在规划引领上,明晰“干什么”。精心编制完成《六安市红绿融合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规划暨文旅强市建设规划(2025 - 2030年)》,科学布局全域旅游,着力构建大别山、江淮分水岭、主城区、淮河水乡四大片区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推动板块联动、区域协同、业态多元发展。

  在路径探索上,聚焦“怎么干”。秉持系统思维、问题导向与融合发展理念,会同10家市直部门联合出台交旅、水旅、农旅、体旅等10大融合发展实施意见,具象化全域旅游发展路径,将六安的山水风光、璀璨文化、动人故事,转化为独具特色、极具市场竞争力的文化精品与文旅产品。

  在主体推动上,把握“谁来干”。统筹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在全省率先编制《六安市文旅融合产业体系业态供给发展指引》,带领企业转型升级,推动业态融合、产品迭代、场景焕新。大别山国家风景道(霍山段)、万佛湖精品航线、天堂寨景区斩获国家级荣誉,裕安区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文旅产业是综合性产业,项目建设是文旅高水平发展的硬支撑。过去一年,六安市紧紧围绕“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坚持“产业为先、项目为王”理念,坚定培育大企业,加快建设大项目,做好提升大文章,着力构建支柱产业“四梁八柱”。

  聚焦全市“一盘棋”,持续梳理优质文旅资源,经充分调研后形成《六安市旅游资源分析报告》,为优质文旅项目“双招双引”提供坚实资源支撑。精心编制《六安市文旅产业招商项目册》2期,通过线上线下精准开展“双招双引”,抓实项目招引、落地、投产、纳统全流程。

  围绕市县“一体化”,精准谋划文旅专项债项目42个、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25个、两重项目16个、招商项目78个,纳入省“双招双引”文旅平台项目167个,金额达257.3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4.68%和62.2%,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实现精彩“一全年”,大湾村景区获评国家4A级景区,全市新增3A级景区4家,获评省级研学旅游示范基地9家、皖美金宿8家、皖美银宿31家,数量居全省前列。金寨县、霍山县荣获“全省十大皖美民宿集聚区”,六安市研学旅游、民宿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工作在全省大会作典型发言。

  立足新的起点,2025年全市文旅系统将以更高的热情,砥砺奋进,续写辉煌。坚定不移地推进文化旅游业在创新发展的土壤中蓬勃生长,共同妆点六安文旅这片多彩版图,持续擦亮“绿水青山 红色六安”品牌 ,努力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不断推进繁荣兴盛的文化强市和高品质旅游强市建设。

  展望2025,以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为根本动力,以加快推进文旅融合发展为路径抓手,全力发展全域旅游,建设全国知名红绿交融文旅康养基地,打造长三角高品质休闲度假康养旅居目的地和上海市、合肥市的最美“后花园”。

  展望2025,践行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在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上善作善成。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在促进文旅融合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上见行见效,奋力推动文旅高水平发展迈上新台阶。

  展望2025,坚持规划引领、系统思维、科学布局、整体推进,引导文旅企业转型升级,打造更多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推动旅游与其它行业深层次地融合,协同大别山、江淮分水岭、主城区、淮河水乡四大片区共创发展新篇章。

  展望2025,全方面提升文旅产品能级,丰富文旅融合精品供给。精准实施“双招双引”策略,加快文旅项目谋划与建设,积极发展年轻态、活力型、互动式文旅项目,不断满足游客日渐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需求。

  展望2025,持续开展“极致服务看六安”旅游安全服务体系化提升行动,构建全链条服务保障体系,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与精细化管理,全面升级旅游服务的品质与安全保障水平,切实增强每位游客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规划是发展的先导,蓝图是行动的指南。2025年,六安市将编制完成《六安市红绿融合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规划暨文旅强市建设规划(2025-2030年)》和《六安市800公里大别山风景道规划》,启动《六安市“十五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进一步明晰六安文旅发展的方向和路径。

  坚持全景式规划、全时段体验、全业态融合、全要素集聚、全领域覆盖,进一步推进交旅、水旅、农旅、商旅、林旅等深层次地融合发展,扎实做好“文旅+百业”“百业+文旅”大文章,为经济社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以科学规划为引领,加快构建大别山、江淮分水岭、主城区、淮河水乡四大片区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为城市更新赋能,为乡村振兴添彩,全面开启六安全域旅游发展的新篇章。

  市场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引擎,创新是激发潜能的关键。2025年,六安市将全面激发文旅市场潜能,加强完善文旅产业体系,实施重大产业项目带动战略,筑牢产业高质量发展核心支撑,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和全要素生产率,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加大“双招双引”力度,加快建设一批标志性、引领性重大文旅项目。推动民宿“两化三改造”,加强城市公园、历史遗址等资源的开发运营,推动康养旅游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打造文旅产业新增长极。以智能交互、沉浸体验为引领,开发文化演艺、温泉康养、VR体验等新产品,加快发展新型业态。

  激发市场潜能,不仅是对资源的优化配置,更是对产业未来的深远布局。六安市将以创新驱动和市场导向为核心,慢慢地加强文化产品的表现力、传播力和感染力,提升旅游服务产品的体验性、舒适性和便捷性,推动文旅产业迈向更高水平,逐步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

  红色资源和红色文化是六安的宝贵财富,更是文旅发展的精神内核。2025年,六安市将深入挖掘和运用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及旅游价值,加快发展红色旅游,让红色基因焕发时代光彩。

  以“研学大别山 行走的思政课”为品牌引领,全力发展研学旅游,充分的发挥红绿交融资源优势,培育研学旅游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推进研学旅游全域化、品牌化、市场化发展,让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魅力。

  深入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做好革命文物类旧址、纪念设施等场所的陈列展览内容排查,推进革命文物主题游径建设,打造红色文化传承的生动载体。举办第八届中国红色微电影盛典,让红色精神赓续传承、历久弥新,逐步提升“绿水青山 红色六安”的知名度、传播力和影响力。

  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2025年,六安市将坚持传承与创新并举,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为六安文旅注入独特的文化魅力与时代活力。

  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推出《六安记》《淠史杭》《六安茶》等一批标志性、权威性、可读性的专题研究成果,体系化回答“何以六安”等历史文化探源课题,为民间传统文化注入时代内涵。加快推进六安茶文化博物馆、六安汉代王陵考古遗址公园、皖西博物馆基本陈列改陈等项目前期工作,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活化利用,让民间传统文化焕发新生。

  以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为驱动,设计研发“六安游礼”等文创产品,实现现代创意与民间传统文化的“双向奔赴”,助力文化传承,引领文化消费,点亮文化之光。实施非遗传承薪火行动,强化非遗保护传承与利用,逐步提升“大别山风景道上的非遗之旅”等品牌活动的影响力,让传统非遗进一步走进大众视野、融入现代生活。

  优质供给是文旅高水平发展的核心,文化精品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2025年,六安市将继续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完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聚焦“优质”“直达”两个关键词做好制度设计,加强各类优质资源整合,让文化服务更精准高效。

  用好“村晚”、戏曲进乡村、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总分馆等线下载体,优化智慧图书馆、博物馆、公共文化云等线上平台,实现文化供给内容与方式的精准匹配,让更丰富、更对味的文化生活触手可及。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策划“送戏进万村”“好戏六安”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创新拓展“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推出更多接地气、有人气、留得下、传得开的精品佳作。以优质供给为核心,打造文化精品新高地,让文化成为滋养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丰富、多元、高品质的文化体验。

  提升服务质量、筑牢安全防线,不仅是对游客的承诺,更是文旅行业高水平发展的坚定追求。2025年,六安市将深入开展“极致服务看六安”旅游安全服务体系化提升行动,推进文旅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游客提供全方位、高品质的文旅体验。

  围绕“发现上报、整改销号、复核复查”全链条,逐步加强闭环管理,开展常态化督导、经常性“回头看”,制度化加强安全保障、精细化提升服务水平、常态化构筑应急防线,确保文旅行业安全稳定运行。

  以“六心”体验为目标,为游客带来“吃得放心、住得安心、行得顺心、游得舒心、购得称心、玩得开心”的高品质服务。积极开展“人人都是迎客松”文旅志愿服务行动,以高品质服务、高颜值环境扮靓文旅窗口形象,增强游客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每一位游客都可以感觉到六安的温暖与诚意。

  新征程的号角已经吹响。2025年,六安市将围绕推进全域旅游新发展,持续建立与之相匹配的公共服务体系、产品供给体系、质量监督管理体系。逐渐完备文旅市场培育监督管理机制,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打造优质旅游服务品牌,满足广大游客对文旅产品的消费需求和审美追求,奋力打造全国知名红绿交融文旅康养基地、长三角高品质休闲度假康养旅居目的地和上海市、合肥市最美“后花园”,让文化和旅游业成为美好生活的标配。



上一篇:华侨城A:2025年1月合同销售骤降与旅游业务强劲反弹背后原因解读 下一篇:恭喜!庐江这些单位和个人取得表彰!
推荐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