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0月20日消息(记者 牛谷月)10月20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2023年中秋国庆双节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
2023年的中秋节和国庆节前后相连形成8天超长假期,叠加杭州亚运会和多地文旅政策效应影响,公众旅游、探亲、观赛等出行需求十分旺盛,形成了有统计记录以来热度最高的假日旅游市场。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8天假期国内旅游出游人数8.26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71.3%,较2019年增长4.1%;实现国内旅游收入7534.3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29.5%,较2019年增长1.5%。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数据监测,假期全国营业性演出44237场,与2019年同比增长48.95%;票房收入20.05亿元,与2019年同比增长82.60%;观众人数1180.35万人次,与2019年同比增长61.06%。其中,旅游演艺类演出票房占比达假期演出市场总量的51%。此外,“亚运效应”凸显,10月1日有29万观众赴现场观看比赛,杭州假期接待游客逾1300万人次,亚运六城仅景区的单日消费较去年最高涨幅达270%。
双节并行,假日经济强劲增长,消费加速回暖,折射出中国经济的澎湃活力。旅游消费呈现明显的个性化、多样化趋势,沉浸式文旅产品受热捧,小众城市持续破圈:一方面当地政府积极作为,举办文旅节展赛会,不断放大其对消费的引流功能;另一方面消费者跟随重大赛事、现象级热点而动,深度游览、互动式旅游带来了旅游消费新体验。但这中间也暴露出交通拥堵、餐饮住宿价格高涨、人身财产安全风险、城市接待管理能力不够等诸多问题。
为进一步了解消费的人在节日期间的消费诉求,研究中秋国庆长假消费趋势,切实发挥社会监督作用,中国消费者协会利用舆情监测系统,对2023年9月28日至10月7日期间相关消费维权情况做网络舆论情况大数据分析。
在9月28日至10月7日共计10天监测期内,共收集到“消费维权”相关信息1002207条,日均约10万条。舆情走势平稳,9月28日信息量达到峰值,为165629条。10月5日、7日出现小幅增长。
在信息传播渠道上,“消费维权”类信息传播渠道主要有新闻网站、视频、微博、客户端、微信、论坛等。其中,网站信息量最高,占比50.42%;其次是视频,占比21.00%;第三是微博,占比18.19%。
监测期间,共监测到“消费维权”吐槽类信息25694条,占“消费维权”总信息量的2.56%。监测发现,2023年中秋国庆双节期间消费维权问题集中在景区管理、交通出行、价格波动等方面。综合分析节日期间典型案例不难发现,今年中秋、国庆假日消费“顽疾”难解,而新问题又亟待研究。一方面交通拥堵、节日涨价等“常见”问题仍是风险核心,且随网络经济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出现了更加隐蔽、更为复杂的新形态,干预难度加大;另一方面,基层治理面临着新消费的层层考验,在淄博烧烤为小城市破圈发展打开一扇门后,如何塑造城市名片,形成全城协同,实现精准服务,解决新型消费堵点痛点,都是管理者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作为2023年最后一个长假,又是我国实施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后的第一个十一假期,民众出行意愿空前强烈,而“出行难”的问题再次凸显。此次“长假抢票大战”中,铁路部门、出行平台等在对节日游客出行规模的预估和对突发问题的处理上存在不足。
一是铁路部门对热门线路预估不足,导致部分线路列车出现大量买短补长的旅客,既妨害了正常购票乘客的权益,也造成了一定的混乱。二是线上抢票平台“加速包抢票”等行为,本质上属于低价买入、高价卖出的行为,亟待进行治理;另外,其“买短补长”的暗示诱导也是导致部分热门线路列车乘客滞留的原因之一。
每逢节日,酒店民宿、餐饮服务随意涨价等问题总是如影随形,花了钱的人所谓的“行业涨价潜规则”的容忍度不断降低。从供需角度看,压抑已久的旅游需求加剧了市场供给不足的矛盾,酒店、民宿承受了疫情三年的经济损失,小型民宿抵抗风险的能力更是薄弱,部分经营主体存在先捞一笔的“赌徒心态”。
节前虽已有多地出台相关通知,加强价格监控,规范价格秩序,但酒店价格仍居高难下,问题层出不穷。快捷酒店房价逼近千元,令普通消费者的出行成本大幅度提升;民宿以“装修”“翻新”“维修”“关门歇业”等为借口毁约屡禁不绝。而此次“680元民宿被平台悄悄调成国庆期间每两天2780元”一事提醒我们,电子商务平台单方面毁约或者擅自提高价格等行为或将成为监管部门又一防范重点。
“淄博烧烤”带来的流量和曝光度令人眼热,“反向旅游”的趋势也为诸多小城市提供了发展信心。珠玉在前,各地城市迫不及待打造消费新地标、培育消费新业态、推出文旅新产品,带动形成新的增长点。
但风险随之而来,地方有关部门管理上的水准、应对能力不够,缺乏有效经验,使得一些城市的创新举动最终变为“败走麦城”。河南南阳迷笛音乐节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市长出动、市民参与,几乎复刻淄博的成功之路,但最后的盗窃事件却毁坏了城市声誉。这也提醒各地城市举办大型公共活动必须量力而行,要在预警、监督和突发情况处理方面做好充分预案,投入充足力量。否则,摊子铺得越大,风险也就越大。
中秋国庆假期诸多舆情,只有拿出积极的态度、合理的解释、有效的解决方案,才可以获得众多购买的人的理解和支持。对此,中国消费者协会提出三点建议。
面对交织叠加的新旧问题,保护好消费者权益需不断在监管层面精准发力。一是持续加强节假日期间监管执法,对假冒伪劣、随意涨价等高频投诉深入分析、定向治理。二是持续加强部门联动,市场监管、文旅、公安等部门加大联合执法和惩戒力度,及时公布典型违法案件,形成震慑效果。三是对假日、节展赛会等重要时段、重点活动加强调控引导,有效研判风险,完善应急预案。四是交通部门应针对票务系统的安全、效率、智能等方面做优化升级,有关部门要对第三方平台的交通票务销售行为加强监管和规范。
遏制假期消费乱象,促进市场健康发展需要政府和消费的人的共同努力。一是有关部门要持续健全沟通机制,及时响应消费者诉求,畅通各级投诉热线及受理渠道,提高消费纠纷解决效率。二是多渠道开展宣传活动,帮助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引导消费者依法理性维权,反向督促行业及企业履行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社会责任,逐步提升商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三是关注新兴社交平台,应尝试以此类新平台构建更符合年轻消费者的交互窗口,强化舆论监督力量,为广大购买的人提供更多维权渠道。
保护消费者权益、维护市场秩序,行业协会要主动发挥非消极作用。一是要牵头制定行业自律公约,引导更多力量加入行业规范行动中。二是要建立有效的信息公开披露制度,对公然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及经营主体进行公示和批评,形成多方的行业自律氛围。三是需关注社会监督和第三方评价调查,从中察觉缺陷、分析原因,进而有明确的目的性地进行整改,提升行业发展水平,更好满足那群消费的人需求,优化消费体验。
10月20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2023年中秋国庆双节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