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的竞技梦:看到中华体育文化的“奇境家园”
来源:媒体公告    发布时间:2025-01-22 00:07:53

  11月22日,《家园——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展》在海南省三亚市体育中心开展。

  本次展览展出大量珍贵文物、档案资料、历史图像等,通过挖掘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共同历史根基、一起发展历程、共同价值理念,突出展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时代价值。

  各民族在共同开拓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的过程中,孕育和形成了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共同历史基因。

  历史上,各民族在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浸润下,传承和发展了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一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史,就是对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生动印证和精彩注脚。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进程,使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交织汇聚出高度一致的共同价值追求,蕴含着共同的宇宙观、国家观、社会观、人生观、道德观。

  展现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推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成功实践和光辉前景。

  在党和国家格外的重视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及其重要的作用,汇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大潮。

  记者:在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以下简称“运动会”)开幕之际,《家园——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展》(以下简称“体育文化展”)同时亮相。这是中国民族博物馆继第十届、第十一届运动会之后,又一次承办体育文化展。与运动会同步举办体育文化展,是出于什么考虑?

  郑茜:作为国家民委所属的文化事业单位,中国民族博物馆始终围绕民族工作大局和国家民委的重点工作来布局谋划工作,更好地发挥服务民族工作、服务社会的作用。

  体育文化展是运动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说运动会是在欢乐激情的运动场上动态性地搭建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那么体育文化展就是在宁静幽谧的文物展示中,引导观众深层次探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逻辑。

  郑茜:本次体育文化展名为“家园”,于11月22日开展。展览运用的文物和有关的资料涉及上下五千年,展示文物总计700余件、图像和文献多达800多件;展览呈现的传统体育项目多达100多项,涵盖56个民族。

  就展示内容而言,本次体育文化展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对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挖掘尤深、顶级规模的一次展览;就展示手段和形式而言,本次体育文化展是近年来对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呈现尤为丰富、最为立体的一次展览。

  记者:本次展览以“家园”为名,有何深意?在策展过程中是如何体现这一主题的?

  郑茜: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多达上千项,其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近700项,其数量和种类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

  我们面对丰富璀璨的体育文化大宝库,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去展示?这是一个很大的难题,我们大家都希望去探寻其中科学的内在逻辑。

  在中华文明大背景下,我们大家可以看到各民族在传承和发展传统体育文化的过程中,有着共同的宇宙观、国家观、社会观、人生观和道德观。从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根基到发展脉络,到最后呈现出来的五彩缤纷的枝叶,这种共同性始终贯通。中华文明就如同一张连续发展的家族谱系,我们既可以从中找到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风采,又能从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看到中华文明的底色。

  所以,我们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放进“共有家园”的大背景中加以提炼和阐释,纵向追溯各民族在“五个共同”历史进程中奠定的体育历史根基、在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下传承发展的体育历史脉络,横向展现各民族传统体育在各具特色的缤纷形态中蕴含的高度一致的精神标识,全面展示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成功实践,展示其正在进行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展现其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时代价值。

  郑茜:此次展览采用了创新性的设计形式,构建场景性、沉浸性展示方式,设置生动有趣的互动装置,采用了“文物+数字展示”等技术方法,让观众有更好的体验。

  众多的场景设计还原出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产生发展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脉络;有趣的互动装置满足了观众对于传统体育项目的体验愿望;生动的“文物+数字”手段释放出静态文物的活态精神,让文物“活”起来,让观众能够回到历史现场。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采用迄今为止全世界考古发现的最早的照日取火工具——出土于春秋早期虢国太子墓的青铜阳燧开启展览,寓意着闪耀不息的中华文明之光,点燃了中华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的火炬,照亮了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交织汇聚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此外,基于清代宫廷郎世宁所绘《冰嬉图》,我们设计开发了《紫光·冰嬉》数字漫游展示项目,还原出堪称18世纪世界冰上运动顶配水平的“冰嬉”的独特风采,同时揭示出其不仅是一项当时时髦的体育运动,还在促进多民族国家的团结统一方面发挥了历史作用。

  郑茜:这一次我们对于主题思想的挖掘更为深刻,收集的展品更丰富,展示形态更富创意,努力做到为运动会奉献文化精品,为海南人民奉献一道文化盛宴。

  我们希望观众走进展览,能够真正感受到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我国各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感受到56个民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命运共同体。

  这是一件国宝级文物,出土于春秋早期虢国太子墓的青铜阳燧,是距今2800多年前,中国古人利用太阳取火的凹形反光器。它是迄今为止全世界发现的最早的照日取火工具,见证了当时中华文明领先于世的科学技术水平。西方发明类似的取火工具,迟于中国近1000年。而当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采用这样的方式点燃运动会火炬,已经是公元19世纪的事情。

  元朝统治者格外的重视射箭技术,提倡骑射。元代卧鹿纹织金绣弓囊是盛弓箭用的。弓囊正面用银裹金钱绣满图案,整体金碧辉煌。根据其材质和制作的考究程度,它应为元代皇家贵族物品。明朝丰富了射礼文化,制定了专门的大射礼礼制。皇室经常组织运动会,皇帝还亲自参加一些项目。《明宣宗行乐图》中就记录了当时明朝宫廷里的射箭、投壶活动。

  抗日战争时期,苗族、黎族群众组成的抗日游击队用弓弩毒箭作为武器英勇抗敌,支队以大刀奋勇杀敌。如今,射弩成为一项传统体育竞技形式,回族重刀武术也成为抗击外来侵略的体育文化见证。

  在大一统的历史环境中,诞生了很多共享性的体育文化形式。如,汉代人们为求雨而举行的舞龙仪式,逐渐发展成为全民性的民俗活动;南北朝时期从西域随佛教传来的舞狮,逐渐流行为大江南北的共同民风;龙舟竞渡从最初的祭河祭水、宫廷禊礼,逐渐演化为整个南方地区的民间习俗。

  这件出土于唐代新疆吐鲁番地区的舞狮泥俑,证明了舞狮在唐代已经风靡大江南北。舞狮是来自异域的狮与中华民间传统文化完美结合的一种体育活动。

  (专访 记者周宛霖,其他文字由记者牛锐、丛蓉整理,图片由黄哲、周宛霖摄)



上一篇:白小组免费正版材料_白小组免费正版材料下载
推荐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