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湖南省怀化市鹤城区地处武陵、雪峰两大山脉山麓,是地球同纬度生态最良好的区域之一、中国九大生态良好区域之一、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对比先进地区,鹤城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设存在一些困境与挑战。一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产业化不高,农业林业初级产品较多、科技含量不高,产品附加值低,符合生态工业发展趋势的新兴起的产业总量较小,优势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市场占有率不高。二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不畅,GEP核算体系机制不健全,还未形成生态资源统计和价值核算体系,生态资源权益交易基础不完善,森林生态产品存在“归谁有”“归谁管”“归谁用”等问题,缺乏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利益共享机制,土地、林权分散布局,缺乏统一高效的生态资源产品基础数据及其监测、评价数据和统一的资源交易信息平台,产业基金、绿色金融等介入较少,适用于生态资源和产品的融资工具、金融理财产品刚刚起步。三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支撑力不足,专家智库和专业人才缺乏,本级财政用于生态保护补偿的经费十分有限,生态资源没形成规模化、集群化、市场化。
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贯彻落实习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关键路径。
要重实体,不断打造生态经济发展新常态。有序调优产业布局,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统筹生态分级控制区划分,明确生态建设重点区域全面禁止排污型企业、规模化养殖业发展,经济发展区域规划预留合规企业未来的发展空间。不断丰富生态经济业态,优化发展生态农业,推进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有效融合,助推主流农产品产业化发展,提升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拉伸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创新发展生态林业,通过造林抚育、林分改造等措施提高林业“含绿量”,夯实绿色金融基础,推进林权规范有序流转,有效对接社会投资经营主体进行产业化开发、规模化经营,创新林下空间流转,做大本地特色林下产业项目;全力发展生态工业,壮大新能源产业,提升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续航能力,积极承接珠三角、长三角产业转移,招商引进和培育生态化产业;加快发展全域生态康养旅游产业,以良好的生态、清新的空气为卖点,以休闲养生为主题,全力打造生态康养旅游品牌,实现旅游、康养休闲融合发展。
要解难题,打通生态资源变资产关键环节。破解“度量难”,全面摸清自身绿色资源家底,建立生态资源名录和生态资源价值核算技术方法、标准、规范;加快理顺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收益权、转让权,依托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明确权责归属。破解“交易难”,组建政府独资或控股的自然资源运营公司,推动自然资源一体化收储、平台化运营,促进供需双方高效对接;整合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利水务、农业农村、气象林业等部门数据,搭建生态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共建共享。破解“变现难”,谋划储备一批符合本地发展实际、有潜力、可操作的绿色项目,探索林业碳汇开发和储备,推动林业碳汇项目入库,促进资源环境权益、碳排放权和碳汇交易。破解“抵押难”,制定出台环保信用评估管理办法、生态信用行为正负面清单等生态信用制度;拓宽生态资源资产可抵押物范围,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两山贷”“生态贷”等信贷产品。
要补短板,强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支撑力。补顶层设计短板,制定出台创建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实施方案,配套制定资源能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利用、生态产业高质量发展等专项规划,邀请专家、学者与有关部门一同研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设计及实现路径,并将理念和要义融入到“十五五”规划。补智力短板,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合作,加强政策研究,强化路径创新和人才教育培训;与有生态资源资产评定估计咨询资质的评估机构合作,试行生态产品清单编制、价值核算、标准建立等方面的区域方案。补资金短板,精准把握国家和省政策导向、资金投向,找准与区域发展、产业布局、民生需求契合点,在原有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的基础上,探索其他重点领域生态综合补偿试点,最大限度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设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专项资金,按照财政补助、金融贷款、集体经济组织自筹、社会资本捐资等“1+1+1+N”模式筹集资金,实现村集体资产、资源、资金有效盘活。(作者:曾祥国、田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