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环境周报(第151期)|出台“首违不罚”“轻微免罚”清单支持优质科技型企业发行上市
来源:企业文旅    发布时间:2025-02-17 09:36:40

  2月7日,市场监管总局对外发布《市场监管行政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首违不罚清单(一)》及《市场监管轻微行政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不予处罚清单(一)》。在最大限度地考虑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危害后果、当事人主观过错和获利情况的基础上,市场监管总局制定清单对12种首次违法和轻微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不予处罚。其中,“首违不罚”清单包含8种初次违法,且危害后果轻微并及时改正的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轻微免罚”清单包含4种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轻微并及时改正,且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违法行为。

  市场监管总局明确要求坚持依法行政原则、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保障群众合法权益、严格规范执法程序、科学设定处罚清单,特别是对当事人实施“ 首违不罚”“轻微免罚”的,明确了“责令其立马停止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督促引导积极整改、依法退赔消费者损失和履行召回义务”等措施。

  市场监管总局将全面实施监管为民理念,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和基层期盼,按照“预防为主、轻微免罚、重违严惩、过罚相当、宽严相济”执法原则,对于没有造成危害后果并能及时改正的轻微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减罚免罚,对于影响群众健康安全、群众反映强烈、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坚决打击严惩不贷,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守护消费市场安全底线和公平秩序,一直在优化消费环境,切实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中国证监会:推动长期资金市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支持优质科技型企业发行上市

  日前,中国证监会制定了《关于长期资金市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实施建议》(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实施意见》聚焦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突出深化长期资金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增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推动要素资源向科学技术创新、先进制造、绿色低碳、普惠民生等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集聚。围绕加强对科技型企业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丰富长期资金市场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产品制度体系,提升长期资金市场服务普惠金融效能,推动长期资金市场更好满足多元化养老金融需求,快速推进数字化、智能化赋能长期资金市场,加强行业机构金融“五篇大文章”服务能力,提升长期资金市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合力等方面提出18条政策举措。

  《实施意见》提出,要加强对科技型企业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包括:支持优质科技型企业发行上市,持续推动“科技十六条”“科创板八条”等一揽子政策措施落实落地,提升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的包容性,引导科技型企业合理用好境内外上市“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科技型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股权激励等制度,实施好“并购六条”,支持上市公司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强链补链等实施并购重组;引导私募股权创投基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畅通多元化退出渠道,拓宽资产金额来源,促进“募投管退”良性循环;加大多层次债券市场对科学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优化科创债发行注册流程,支持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项目发行不动产投资投资基金(REITs)等。

  《实施意见》还围绕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科技金融等提出具体举措。一是丰富长期资金市场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产品制度体系。健全绿色债券、可持续信息公开披露等标准体系,支持绿色产业股债融资,研发更多绿色期货期权品种。二是提升长期资金市场服务普惠金融效能。落实好国务院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水平发展的政策部署,完善长期资金市场服务中小微企业制度安排,丰富服务涉农主体方式,更好满足居民多元化投资需求。三是推动长期资金市场更好满足多元化养老金融需求。打通社保、保险、理财等中长期资金入市卡点堵点,支持银发经济企业股债融资。四是快速推进数字化、智能化赋能长期资金市场。推动行业机构数字化转型,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监管智能化转型。

  国务院办公厅:重点支持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影视、动漫等领域的精品创作,支持合乎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和再融资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文化高水平发展的若干经济政策》(以下简称《经济政策》),主要明确了以下政策措施。

  一是财政支持。建立健全与文化强国建设和国家财力相适应的财政投入机制,保障文化领域重点规划和项目支出。支持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推动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提高文化原创能力,重点支持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影视、动漫等领域的精品创作。支持全媒体、文化云等建设,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提高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无障碍和适老化程度,引导扶持群众性文化活动和赛事。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支持对文物资源密集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和合理规划利用,推动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和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村镇以及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和活态传承,支持文化遗产防灾减灾救灾及安全监测体系建设。二是税收优惠。落实宣传文化增值税、转制文化企业税收等优惠政策。三是金融服务。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提升对文化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和服务水平。支持合乎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和再融资。四是科学技术创新。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支持新闻媒体、文化遗产等领域培育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支持文化领域培育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加快布局文化科学技术创新平台。支持有能力的非公有制企业牵头承担文化领域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建设文化领域人工智能高质量数据集,支持文化领域大模型建设。五是用地保障。依法依规保障文化企业合理用地需求。探索适应古遗址、古墓葬、文物建筑、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和村镇、传统村落等保护要求的用地管理机制。六是收入分配。落实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政策,完善内部分配制度。对承担国家重大文化活动(工程)的企业,经认定可单独分类核算、分类考核。七是支持转制企业。转制后原有的正常事业费继续拨付。

  日前,陕西省财政厅会同省知识产权局、省农业农村厅在中小微企业银行贷款风险补偿金下设立“秦知贷”“陕农贷”子项目,聚焦知识产权质押、现代农业全产业链等建立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强化知识产权金融支持,持续扩大中小企业质押融资覆盖面;缓解涉农企业融资难题,推动陕西省特色现代农业产业链式发展,引导金融资源精准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秦知贷”重点支持国家、省级、市级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专利密集型产业企业,知名商标品牌企业,数据知识产权试点企业等,贷款额度上限为3000万元,发生风险后,给予不良贷款本金余额最高50%的风险补偿,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知识产权投放力度,促进知识产权转化运用。

  “陕农贷”重点支持县级以上农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纳入苹果、茶叶、食用菌、乳制品、畜禽肉类、蔬菜、猕猴桃和中药材8条全省现代农业全产业链的“链主”企业和重点企业,合乎条件的农业科学技术研发、现代种业发展等相关涉农企业。“陕农贷”贷款额度上限为1000万元,对合作银行确认的不良贷款本金余额给予最高50%的风险补偿,鼓励合作银行“敢贷、愿贷”,加大信贷投放力度。

  陕西省财政厅将会同有关部门尽快公布适用企业名单、选择合作银行,推动项目落地;加强政策宣传,加大我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力度和广度,助力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江西: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2025年力争工业领域设备更新10万台以上

  近日,江西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印发《江西省2025年加力扩围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通过增加资金规模、扩大支持范围、优化实施机制,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

  在加力推进设备更新方面,《工作方案》明确扩大设备更新支持范围,新增支持电子信息、安全生产、设施农业等领域,重点支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设备应用,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农业机械报废更新扩大支持水稻抛秧机、田间作业检测终端、植保无人机、粮食干燥机(烘干机)、色选机、磨粉机报废更新;将旋耕机、微耕机、茶叶揉捻机等12类江西特色农机设备纳入补贴范围。老旧营运货车报废更新补贴范围扩大至合乎条件的国四及以下排放标准营运类货车;加力支持更新车龄8年及以上的城市公交车,适当调整补贴标准支持城市公交车超质保期动力电池更新,推进城市公交车电动化替代。2025年,江西省力争工业领域设备更新10万台(套)以上、农业机械报废更新1万台(套)、老旧营运货车报废5000辆和更新2000辆、新能源城市公交车及动力电池更新1600辆、住宅老旧电梯更换1700台。

  针对设备更新资金需求量较高的情况,江西省将组织合乎条件的经营主体积极申报科学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在财政贴息1.5%的基础上,利用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进行额外贴息,降低经营主体设备更新融资成本。

  在扩围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方面,江西省综合设区市非流动人口数量、地区生产总值、汽车和家电保有量、2024年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及资金执行情况等因素,合理确定各设区市支持资金规模,按照“激励相容”原则,资金分配向工作成效较好的设区市适度倾斜。聚焦重点领域,优先支持大宗耐用消费品以旧换新,提质扩容乡村消费,探索补贴政策与金融支持联动,充分的发挥政策资金撬动作用。2025年,江西省力争个人乘用车报废更新和置换更新25万辆以上、家电产品以旧换新200万台(套)、电瓶车以旧换新10万辆、居家适老化改造1.5万户。

  回收循环利用是“两新”政策的重要一环。江西省将加快回收循环利用能力建设,促进二手商品交易和再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废弃电器电子科技类产品规范回收处理,推动资源回收利用行业高质量发展。

  上海黄浦:推出“无感监管”楼宇试点,以“企易注”实现远距离监管和精准服务

  2月7日,上海黄浦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创新推出“无感监管”楼宇(园区)试点,以无事不扰、无处不在的“无感监管”,释放惠企利企的“有感效应”。

  “无感监管”楼宇(园区)试点的核心,在于与运营管理方加强联动机制,依托数字化手段为监管和服务赋能,执法人员通过多种非现场检查方式实现对楼宇(园区)内入驻企业的精准高效监管,并及时响应服务需求,让入驻企业减少对监管行为的感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经营发展。

  “一家企业正常经营,每年至少要接受一次上门检查。但在‘无感监管’模式下,该楼宇(园区)运营管理方和运营管理的企业都可以免于上门检查。”上海黄埔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张纪敏表示,“免于上门检查,绝不意味着没有监管,而是通过数字化转型工具‘企易注’提升监管能力,增强隐患发现和需求采集的精准度与实时性,并制定了‘无感监管’楼宇(园区)合作试点规约,加强完善协作机制,以此形成社会共治的局面。”

  根据试点方案,上海黄埔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将对BFC外滩金融中心、来福士广场、上海金光外滩中心、恒基名人商业大厦、德必外滩WE、领展企业广场、上海广场这7家楼宇(园区)运营管理方的入驻企业试点“远距离监管、零距离服务”的“无感监管”模式。除企业自身存在信用风险、触发式场景以及法律和法规规章规定的检查场景外,黄埔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以信息化手段加强对企业的沟通和指导,从而取代以往以上门检查为主要方式的传统监督管理模式。同时,为楼宇(园区)内入驻公司可以提供靶向服务,帮企业发现问题、排查隐患,并依据需求推送政策,助力更好发展。

  作为首批参与“无感监管”的楼宇代表,恒基名人商业大厦运营方负责人陈家俊表示:“通过试点,我们与相关监管部门可以线上实时沟通,而且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设有专班对接,解决企业入驻等实际问题,如在试用‘企易注’时,遇到租赁单元面积要重新划分的情况,我们就可以直接联系市场监督管理局的老师,他们会及时在线指导操作方法,工作效率和客户满意程度显著提升。同时,对于退租企业,系统能及时做好标签,确保租赁场地顺利更迭。我们则重视入驻企业动态,一经发现企业经营存在风险隐患等情况,就可利用互联网第一时间向监管老师同步发出预警报告。”

  黄浦区创新探索“无感监管”楼宇(园区)试点,不仅是监管方式的革新,更是服务理念的升级。通过强化运营管理方的管理服务和数字化手段的深度运用,在落实“无感”的同时,实现监管与服务的双向提升。



上一篇:共携手书写辉煌未来——2025年广西出版传媒集团招聘重磅开启 下一篇:全国文明和旅行厅局长2025年新年寄语 四川
推荐查看